在专栏的留言里,武志红老师发现大多数朋友说得最多的第一句话,也大多是负面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朋友,从父母等抚养人那里,得到的是负面期待。
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但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尽管有那么多来自父母等权威的负面期待,我们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人,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绝不容小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韧劲的,要为这份韧劲给自己鼓掌!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我的一位老朋友。
远在东莞的老朋友来武汉调档案,九月份他就要去深大读硕士了。昨天我们碰面聊了聊,四年多没见了,他还是一股学生气。双肩包,一脸真诚的笑。只不过昔日的T恤变成了现在有领的衬衣。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人多少还是有变化。不变的是这么多年他一直都保持着学习的状态,两战清华,最终深大收场,也算是有了个不完美的结局。
吃饭的时候,他给我看五道口的图片,不停地说五道口的好,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众多知名学府的聚集地。如果能在那里读书,人生也会变得不一样。至少不会是现在这样了。看他那发光的眼神,我突然觉得没有去那读书人生就像白活了一场。
他说这次真的遗憾,本来想去五道口,硕士去清华,博士去剑牛哈耶,这样就完美了。
但是……
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能去五道口读书当然最好。只不过青春年少时,我们哪里知道有五道口这个地方。读完大学,北京都没有去过一趟。老朋友要不是因为去清华复试,他也不会无缘由地去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去北京。
但是有些人就在五道口,就在清华和北大,硕博就去了剑牛哈耶,怎么解释?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层级的界定。加上父母的期待,我们又活成了不同的样子。城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那些出生和成长在城市里的小孩,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了父母层级的圈子。如果来自父母的期待是积极的,那么拥有人性本自恋的自己,就会朝向父母的积极期待发展。
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
我们的父母出生和成长都在农村,对于我们的期待也多半是负面的。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可能都活在父母这样的期待里。直到即将到来的而立之年,才慢慢地开始醒悟过来。
等到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无奈地只好发出一句“太晚了!”
但那又能怎样呢?如果和别人比现在和过去,我们肯定输定了。笑来老师说过,我们要和别人比未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韧劲的,要为这份韧劲给自己鼓掌!
说到这里,我比较激昂。很快静下来,反问自己,过去的二十几年,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出色吗?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了吗?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都没有,自己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去安慰别人。
其实不乏机会,只是没有抓住。比如学校交换生申请的时候,我并不是不想去境外的学校学习,那么好的事,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会拒绝。回想起机会来临的时候,心底里好像都在说现在的我不需要,太贵了,没钱。我做好现在的自己就行了。
最后的结果是,我当然没有去争取,自己也做得一般,还在心底里羡慕别人,又在另一旁欺骗自己说生活费都难保,没有别人家的父母有钱。
其实很多次都是类似的谎言骗过了自己。相信那位老朋友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谎言的根源,来自于自小父母的负面期待。长期的打压已经让自己不可能有敢于冲上去的劲头。怕出错,怕被说不行。干脆就认为自己做不到。“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为了验证这些话,潜意识就不会让我们做出改变。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可以改变自己。已经识破了父母的负面期待,就要开始用“自恋”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
我学习心理学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要疗愈自己。有很多人在武志红老师的专栏下留言,说知道了自己的问题,问怎么才可以改变?老师的回答是:慢慢来。
因为心灵的事,的确急不来。
潜意识是通过一次次自我认知的刷新,而可能被“破掉”。
这里说的“破掉”潜意识,就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来,当这份觉知发生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原来所谓的自我,是慢慢形成的。既然是慢慢形成的,那就可以慢慢被改变了。
当然,这只能是一点点来。
期待自己每一次一点点的进步。
End.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