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17年上映的时候,我便去看了。当时正值红黄蓝事件发酵,印象很深刻。
片名据称来自数年前海南一个小学校长性侵未成年女生的事件,犯事校长在案发前去的KTV ,就叫“嘉年华”。这更让我觉得这是导演在暗示着女孩们在青春年华所遭受到的不公与侮辱,用热闹的氛围衬托发生的悲剧。
网上评价这部影片是中国版的素媛。 其实文晏导演没有像素媛那般加入过多的个人情绪,不刻意煽情,而是较为平静的叙述事件的始末,冷冽深沉,更为真实,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影片是以侧面方式叙述这场性侵,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影片将性侵对象与性侵事件作为影片的中心。《嘉年华》则是另辟蹊径,将整个故事的重点落在知情者的沉默及性侵发生后社会各方面的态度上。
这部电影关于少女被性侵的题材,其社会价值是大于其艺术价值的。故事是真实事件改编,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两个12岁的女孩被刘会长性侵后及其后续的处理;另一条线是海边旅馆的小米和莉莉的遭遇,导演利用小米目击事件并掌握性侵证据将两条线串起来。
被性侵的小文受到的伤害是从外到内,从肉体到精神的。小文爸妈离婚后,妈妈的疏于沟通以及牵连到她身上的母亲对于父亲的怒火是小文被伤害的前期因素,小文宁愿待在旅馆过夜也不想回家被妈妈责骂,夜不归宿也无人问津,她也不能像小新事后跟妈妈讲发生了这样的事。她一直是比较沉默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妈妈的反应,一检查出来就扇了她巴掌,“不三不四的衣服”、“谁让你披头散发”之类的话语无疑是对小文的二次伤害。包括妈妈询问她遇见别人说什么了、还有警察发现啤酒后再次叫小文去笔录。其实都在表现性侵可能遇见的二次伤害。
小新相对于小文更懵懂,后期几乎不出现,任凭父母摆布,小新的爸爸一副“把对方送入监狱我们的孩子也什么都得不到”的模样令人不寒而栗。
前面看见黑户小米不肯说实话真的很气愤,她那一句“反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真的像极了现实冷漠的旁观者。小米以为手中握有视频的筹码能够帮助自己弄得一张身份证,摆脱现在的生活,然而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利己主义的她依旧显得卑微,差点被健哥骗去卖淫。
之前在影院看没注意,这次看很抓我眼球的莉莉,看起来大大咧咧,与黑户小米比,似乎是个令人羡慕的人。然而当她佝偻着身子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下辈子不要再做女人”,我似乎读懂了导演的意图,小文、小新、小米和莉莉就像是不同社会里不同家庭出来、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但无异,无论怎么挣扎她们只是社会这块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医生的重新检查把全剧推往高点,但却又匆匆收笔,当时觉得最后的电视音是为了过审,很扫兴,现在看却觉得这突兀的电视音其实更加讽刺。在现实中,性侵者得到惩罚了吗?现实一定更可怕,如果没有证人,酒店把视频删除,没遇见那么正直负责的律师。而黑户小米又怎么能从后门溜走,还能砸开车锁,电动车还有电供她逃跑?
角色的很多情绪较少用台词来表现,用眼神动作更为隐晦深刻。女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很是细腻,电影中有着许多暗喻,包括开头洁白的玛丽莲梦露到最后贴满小广告被吊装运走,玛丽莲梦露是性感的代名词,白色象征纯洁,小广告是高官对小女孩的伤害。黑户小米羡慕着莉莉那样的前台,但最后没涂上她送的唇膏暗喻没有踏上那不归路。
刘会长几乎没有正面镜头,这很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老爷的镜头处理,看不见反而可怕,同时把刘会长这个人由具象变为抽象,可以带入任何性侵者。
不过剧情有蛮多处令我疑问的,情节的衔接并非十分流畅,就讲一个我比较在意的点,那顶金发套的作用是什么?它作为男客人给女孩买的礼物,能证明什么?而且从沙滩小卖部也出售这种发套可知其很廉价。发套被人找到之后就下文了?
还有小屏幕看起来我发现画面很晃,似乎只有一个机位,谁讲话了镜头就赶紧拉了对准她,也许是为了显得真实?剪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审查的影响,有些地方略显生硬。
但总体瑕不掩瑜,还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影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