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预习作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儿童自卑情结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帮助有自卑情结的儿童。
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我的教育对象就是儿童,同时我还是一个11岁孩子的家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遇到了许多困惑,不知道如果求解,我需要这样一本研究儿童心理的书籍。
看了这本书,我顿时有了相见恨晚的亲切感,书中阐述的那些理论知识正是我想要学习的,丰富的案例让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许我从小就是一个自卑的人,所以我对有关自卑情结的话题分外感兴趣。
阿德勒在书中对自卑情结有这样的阐述: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由此我了解到自卑情结的特征是夸大困难,丧失对抗困难的勇气,用错误的方式,获得心理补偿。
有自卑情结的儿童通常表现为怯懦,懒惰,行为失控。
结合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例子,确确实实存在着许多有自卑情结的孩子,他们总是以不同的姿态表现出来。
比如说我班的学生丽,六年级学生了,智力也算正常,可她在学习上表现为能力不足,二年级学的乘法口诀六年级了还不会背。曾经数学老师让她背诵了三个星期,她总算勉强背诵下来了,结果做题的时候,让人大跌眼镜,乘法口算题一道不对,口诀是死记硬背的,一个也不会用,做题全是瞎写的。屡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感到无力,觉得孺子不可教,便不怎么管她了,她更是放任自流了,现在的数学作业全靠“蒙”“抄”,“蒙”是瞎写,“抄”是抄别人现成的,后来抄都懒得抄了。
最开始语文写的字还算认得出,后来越来越看不清,发展到最后,干脆写都懒得写了,作业就是乱画一气,全变成了糊涂话,老师要求她返工,她干脆装聋作哑,自暴自弃。
后来老师联系丽的爸爸,爸爸说:“她的情况我知道,谁都难教会,以后老师也别管她了,大不了长大打工呗!”
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点“恨铁不成钢”,遇上家长对孩子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孩子学会了逃避困难,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户。
学校还有一个孩子磊,他原本是一个天资不错的孩子,成绩也算过得去。后来他的父母离了婚,爸爸常年不沾家,爷爷奶奶成了他的监护人。可爷爷奶奶常常出去做小生意,也不大管他,9岁的孩子,没有人管他衣服脏不脏,没有人管他吃的饱不饱,没人关心他生不生病,他成了被家人遗忘的角落。磊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动不动就欺负一些比他弱小的孩子,有一次他把一个男孩按在地上狠狠地锤,两个女老师都拉不开,最后还是六年级几个大个子男同学把他拽开了。
拉开以后你看他面露凶光,手握重拳,随时都想着再扑过去把对方狠揍一顿。最后调查打架的原因就是他碰了别人一下,那位男生说了他一句,他就拿学校发的营养餐的牛奶泼人家,对方再泼过来,一下子把他激怒了,他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把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他的暴怒,他的好斗都是他情绪失控的表现。别看他有时候表现得异常彪悍,其实他的内心是自卑的。这是一个内心极度缺乏关心和爱的孩子,才对一些言语过于敏感,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
班主任说起磊的行为,说还有一点让人疑惑不解,那就是上课的时候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藏起来,有的时候是厕所,有的时候是垃圾坑里,他总想通过消失来博得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关注,他还特别享受别人紧张找他的过程,这种方式很特别,很极端。每次当他臭烘烘地出现在班级里,学生们纷纷躲着他,不愿意走进他。后来他每天甚至每节课都上演同样的戏码,老师为了找他,为了成功把他哄进班里,得花费10多分钟的时间,谁忍受的了天天这样呀!再与家长和孩子沟通无果后,基本上就随他放飞自我了,磊变成了学混子。
学生儿童的自卑表现多种多样,背后都有着难以解说的原因。
学生不再喜欢学习,逃避上课,真是一件棘手又可悲的事情。如何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情结呢?关键就在于让儿童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
怎样才能让儿童重新获得勇气、拥有自信呢?不同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措施。丽属于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她害怕面对老师,面对作业,习惯性找借口逃避。老师和学生带有偏见的评价让丽变得更自卑,有“破罐破摔”的想法。如何让丽变得自信,首先得想办法改变学生对她的看法,肯定她的闪光点,比如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呀!老师也要换一种评价方法,对她的成绩也不能有过高的要求,要因材施教,适当降低对学习的要求,给她一个明确又能完成的努力方向。她目前太需要被老师和同学看见,给予肯定了。
而对于磊这个有点暴力倾向的孩子来说,改变他真是太难了,听说他的父亲就有暴力倾向,这也是他妈妈为什么会选择离婚的原因。他的爷爷奶奶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样简单粗暴,磊是在家人的棍棒下长大的,他的性格才会如此乖张。同样渴望被看见,被关注,被爱,但他错误的方式只能让他偏离初衷。如果想改变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得让他的内心充满爱和阳光,而不是愤怒和仇恨,这就迫切需要家庭和学校做出改变,用爱去接纳这个不完美的孩子,引导他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认同他,与他沟通,通过沟通交流让坏情绪释放,让理智与情感战胜失控的坏情绪,找回丢失的信心,敢于面对生活的波折和磨难。
纠正有自卑心理问题的儿童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即使他们愿意做出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中间的反反复复很容易前功尽弃,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情结,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