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儒林外史》人物所想到的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迂儒的一个典型代表。
他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糊口。受到“老友”梅玖的奚落,遭到举人王惠的凌辱,到最后,竟失去了工作,功名无望,只能替姐夫金有余记账。他一生穷困潦倒。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无疑,周进撞号板是因为触碰到了他心中的那块“硬伤——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没混上,现在看见贡院,才会在苏醒后,又放声大哭,“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一个60岁的老人痛哭得像个孩子,在周进的人生中,功名科举便是唯一目标,周进撞号板是绝望的表现。
庆幸的是,周进在众人帮助下,后来中了举人、进士,殿试三甲,坐上了国子监司业。
可另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可怜虫”——孔乙己,就没那么幸运了。
孔乙己是封建没落社会里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的身份在咸亨酒店显得很特殊。他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沦落和低微。
受科举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理想。在这样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
“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写得一笔好字,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以至讨饭。不得已去做些偷窃的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
鲁迅笔下的阿Q,经常挨人家的打,皮开肉绽,却伤身“不伤心”,因为他会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
周进、孔乙己固然迂腐可怜,可阿Q就有点可气可憎了,他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的表现。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由于这种精神的支配,并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还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周进、孔乙己、阿Q同样是悲剧性的小人物,舔舐治愈伤疤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不可触碰的“硬伤”,伤有多深,心有多痛,恐怕只有自己明白。所以“不须作福不须求,用尽心机总未休,本人不知他人事,疗伤何须日日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