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均摘自《大师巨匠》一书。
1、陈寅恪学贯中西,却从不拾人牙慧,曾言自己的“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2、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在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祖父为其取名诵坤。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以示嘉奖。作为数代单传,顾颉刚在两岁时,祖父便迫不及待地教他识字,四岁时即入私塾读四书,到六七岁时,顾颉刚已经认识几千个字了,“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3、1929年,19岁的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之时便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进入清华,他立下志愿,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钱锺书的笔记体巨著《管锥编》,堪称“国学大典”和“文化昆仑”。全书引用古今中外近4000作家的上万本著作,以130万字通盘考论《周易》《诗经》《左传》《史记》等10部中国古籍的辞章及义理,打通时空、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垒。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柯灵曾赞叹道:“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