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院子有一分多地,父母每年会开辟成菜园。前几天听他们说要找机子翻地,我说不用机子,礼拜天我们回去翻,母亲说机子翻用不了多少钱,我说主要是想让孩子们接触一下土地和劳动。
这个念头,是看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时萌发的,这位教育家深刻地阐述了劳动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强健体魂,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心灵。书中写道:“一个人以自己的劳动而自豪一一一这是道德纯洁高尚的重要源泉”“劳动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那些善于努力工作和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疲劳的人,才能领略这种快乐”“使每个学生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建筑在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等等。这些观点,让我对劳动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做了带孩子们回村翻地的决定。
虽然,翻地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儿子在救一只只翻出来的蚯蚓一一一尽管被他爷爷以“脏”为由训诫多次,仍乐此不疲一一一小儿子在挖坑儿,干活儿的是我和爱人,但这也足以培养他们对土地的认识,对劳动的认识。特别是,当我们午休起来时,发现大儿子在一个人学着翻地,甚是惊喜。
在对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我也在遵循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是一些事物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孩子”。因此,我尽力让他们带着好奇、意愿干活儿。
但老父亲没有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他只知道我想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所以一个劲儿的配合我,不时地督促大儿子用耙子去整地。老父亲是那种表达关心都用训斥语气的人,我被训斥半辈子,尚心有余悸,何况初次接招儿的儿子。我很担心儿子对劳动的感情,会被老父亲隐藏着关心爱护的声声呵斥一一一藏的太深,纯粹看不见一一一给早早扼杀掉。所以,我悄悄对儿子说:不敢玩蚯蚓了,回家里照弟弟去,要不爷爷让你耙地。儿子便识时务地跑回去了。
这也是孩子居家劳动的弊端一一一缺少集体的合作机会和氛围带动,所以很难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不过,这种局面不久后可能会把打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极好的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一级一级地传导,最终会见效于孩子们劳动意愿、劳动情结、劳动能力、劳动作用的变化上。
在此过程中,很希望相关教育者能多多了解一些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毕竟这是一位在农村学校工作35年的教育家,他的理论都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与之相比较,国家的《意见》更具纯理论指导作用。
比如在内容要求方面,《意见》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这条建议,如若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加工和充实,而是原文说教的话,那孩子们不会“走心”。昨天在翻地的过程中,儿子说了一句:其实咱种的东两超市里都有卖的。这个观点,我至今还没想好如何回应。在社会分工已十分完备的今天,类似的问题是孩子们在劳动中会普遍产生的疑惑。
要解决这个疑惑,还是需要请出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话说,即要在劳动中加入“游戏因素”,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是一些事物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