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个人最爱的美国电影。
越狱者布奇在逃离牢狱的路上意外地带走小菲利普,让他变成了人质,一个大叔一个正太的组合却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救赎。
回想一些新闻,有发生过偷车人上了车之后发现后座上的婴儿的真实案例,处理方式不同,也造成了结局的大相径庭。
有的惊慌失措把婴儿掐死,有的把婴儿塞给路边的便利店,带着不义之车继续狂奔,虽然他们都是罪犯,却也在不同方向践行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些人只是criminal〔罪犯〕,但不是monster〔魔鬼〕。
今天所写的《Perfect World》,虽然不是偷车人和婴儿的故事,但公路片的元素,和这个大叔与正太的奇妙组合让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这些新闻。
“罪犯的善良”和“以绑架之罪解放孩子”也是让我很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完美世界的构建
好莱坞的模式化产品让观众很清楚地在影片一开始放映就知道最后的结局,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沦陷在布奇为小菲利普构建的完美世界里。
一开始观众对于布奇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奠定了这种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
布奇和狱友一起越狱逃出,狱友对屋子里的女人心怀不轨,进行侵犯,布奇闻声进入,把女人救下,但在有枪的居民的威胁下,不得不在一时情急之下把小菲利普作为人质带走。
布奇对孩子的态度是温和的,让他有勇气把枪拿在手里,举起来,对着他,就像一个男子汉那样,而狱友对待小菲利普是粗俗的,用恶狠狠的语言吓唬和挖苦他。
由此,布奇和狱友性格和行为的鲜明对比,让观众更喜欢布奇这个角色。
在后面的情节,观众会了解到布奇的家庭背景是在一个缺爱的家庭里长大,缺爱的人把爱传递着就成了更令人心疼的事。
他的入狱原因也和“爱”有关,因为爱,他选择为母亲复仇。在后面的情节里,因为“爱”菲利普,把狱友也杀死。
所以他即使身上背负着人命,即使他是一个越狱者,他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观众就会因为他的身世而理解他喜欢他。
通过对比和人物背景,影片给我们初步展现了一个温柔的布奇。
后面的情节里是无限保护孩子的童年认知,为他创造一个精彩的善良世界。
在服装店里,布奇被追捕的紧张之际,他等待着小菲利普思考是否把没付钱的小鬼衣服带到车上。布奇说:“看你自己。”
小菲利普抱着衣服往前走,刚刚还谄媚的店员怒骂“小偷”,布奇发自内心地觉得菲利普可爱,他笑了,还不忘告诉他,〔偷东西是不对的,但这次不算是偷,现在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是借,等到有钱了之后一定要把钱还回去。〕
他作为罪犯,也在告诉孩子偷东西是错误的,但与此同时不遗余力地保护着属于孩子的小小信仰。
布奇让小菲利普管居民要一些吃的,并在他身后露出枪威胁女人,于是女人惊慌地一个劲儿地给小菲利普食物,布奇告诉菲利普说〔永远别低估一般人的善心。〕
特别细腻的一个情节是,狱友玩着恶趣味挖苦菲利普,说他很“小”,这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是会引发自卑的一件事,而布奇呵护着小菲利普的心灵,告诉他〔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也这么大。〕
还有让小菲利普坐在车顶上感受过山车的感觉,甚至在最后投降的条件都有是让小菲利普参加万圣节“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
“布奇”在小菲利普的世界里充当着爸爸这个角色,给予小菲利普无条件的爱和呵护。
他所构建的世界往往和一些家长自以为是的爱不尽相同,他让男孩拿起手枪让他充满勇气,肯定男孩的行为让他获得自信,带他游戏让他感受自由……
那个小鬼面具就像是菲利普纯真的内心,爱疯爱玩的性子暴露了出来。他并不应该是像耶和华见证人那般被束缚着,不能过万圣节,不能吃棉花糖,不能坐过山车。
如此这般,关于教育,导演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路径,更应该顺应天性,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百般束缚挖苦和强迫。
一个罪犯都深谙的道理,他在以绑架之名解放孩子的童年,又有多少家庭在遗忘和缺失呢?
乌托邦的崩塌
我哭,是在哭这不完美的世界。片名叫“完美的世界”,但一切都不完美。
布奇如此温柔,他的爸爸却是对谁都拳脚相加的男人,他拥有不幸的童年,但缺爱的人在用力爱。
布奇教会菲利普拿起枪,菲利普打的第一枪却对准了布奇,但布奇也只是心疼这个受到惊吓的小孩子,一点都不怪他。
我们情绪的大波动,来源自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难过,来自于这个乌托邦的崩塌。
最后布奇还是因为警察的一枪而丧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来的类似父子一样深厚的感情迅速瓦解,留下了开头那样的图像——布奇像是在沉睡,旁边飘落着纸钞,放着小鬼面具。
前后照应的影像,带观众抽离情绪,那是死亡后的平静,带来一种难言的惋惜和回味——布奇去了属于他的那个完美的世界,他像是一个过客一样当了菲利普一天的爸爸,帮他弥补了一天缺失的父爱,但是又不可避免地离开了,所以这种珍贵的情感在观众面前像水一样稀释,构建出来的完美世界迅速崩塌,这是观众感到难过的原因。
既然是乌托邦,本片还是有太过于理想主义的地方,片子当中的警察是比较鸡肋的存在,除了介绍“布奇”的身份背景,和造成几次骚乱和最后的枪击,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除此之外,影片比较好的一点是做到了美国影片多类型融合趋势的一个典范。
这部片就把“公路片”“犯罪片”“伦理片”做到了很好的融合,又带有一点“喜剧”味道。
“喜剧”元素也很好地和人物性格贴合在一起,达到了增加人物形象立体感的效果。
比如片中后期,布奇受不了女招待的勾引,和女招待卿卿我我却被小菲利普看到,布奇只好有些沮丧地带着小菲利普继续上路,内心有点不爽,却只能陪着笑回答菲利普各种令人不知道如何作答的问题。
小菲利普不懂得这个世界上存在“没有爱还可以亲吻”的行为,布奇就不得不承认他爱着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招待。
这种像爸爸一样对儿子无可奈何的解释,带来一种很好的喜剧效果,它来自于生活中,让观众会心一笑,感受他们感情中的美好。
这部片子对于我来说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展现这世界上最纯粹的情感,和人的两面性。
当一个罪犯为了一个没有血缘的孩子败了他的越狱计划,当一个罪犯为了掏出明信片被误以为掏出手枪被击毙,他已经完成了对过去的自己的救赎,他对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期待了。
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遇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