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选文,自然少不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西游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其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简直令人折服、惊叹,各路神仙、妖怪超现实的本领也无不令人羡慕。
晚上写语文知训,有道阅读题正是写的悟空和牛魔王斗法的精彩场景: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最后,要求按照上面的写法续写一段。
这段话中的句子很有特点,第一,无论是行者,还是魔王,变化的时候都得“一物降一物”,要机灵;第二,要注意动词的运用,“行者打个滚”,这是孙悟空变化时的动作,顺着这个动作,变化就完成了 ;三,要描述一下变化后的事物,仿照“鼻似长蛇,牙如竹笋”,用上比喻词;四,变化后,要发起进攻,这时候仍要借助动词,描述动作。
这个题挺有趣的,也有点儿难度,瑞儿希望我和他一起分析一下。
“要让孙悟空和牛魔王继续打下去是吧?好,我们先看看最后是写的谁,它怎么变的。”
读句子,了解到最后是行者化作赖象,要去卷人熊(牛魔王)。那牛王怎么变才能斗得过赖象呢?
“有了!牛魔王变成老鼠,往象鼻子里钻!”瑞替牛魔王想到一个法子,很兴奋。
“不错!那孙悟空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呀,他也得赶紧变……”
“他变成猫,猫吃老鼠!”
那什么吃猫呢?我俩半天也没想出来,只好让孙行者变成一条水蛇。
那牛王一跺脚,变作一只小老鼠,眼似黑豆,冲着赖象的鼻子钻去。行者一甩鼻子,变作一条水蛇,身似长绳,挺起脖子,朝老鼠发起进攻。魔王见势不妙,摇身一变,变成一只鹳,嘴如长钳,撒开细长的双腿,要去啄那水蛇。行者身子一扭,立刻化作一匹黑背虎狼,牙如钢锉,张开嘴巴,就要去捕那鹳。
“鹳”,是瑞在百度查的。鹳的身体酷似仙鹤,嘴又尖又长,腿细长。嘴应该是它进攻敌人的武器,所以我说鹳“嘴如尖刀”,瑞说,不对,刀只有一片,不能张开合拢,于是最终改为“长钳”。它的嘴确实很像一把锋利的尖嘴钳。
题外话:
睡前,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像孙悟空那么厉害,会七十二变,你会变成什么?”
“我呀?我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个手机。等老师一过来,一看,嗯?又不是手机,是一根毫毛。哈哈。”
“喝!又是手机。如果你可以把妈妈也变了,你想把我变成啥样?”
“为什么要变?”
“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太好。”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那就改变自己。”
“但我有时候也觉得,其实我挺好的。”
“你觉得挺好,那就不用改变。”
孩子的思维简单,想不到随口而说的话,竟是真言。
觉得好,就坚持。
觉得不好,就去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