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年纪,其实还不老,但,我,懒惰的我,懦弱的我,总以老自居!
像一个蜗牛,躲在壳里,不想出来。有年龄这个壳,有职称这个壳,整日地缩着脑袋,没有思想,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想想也真是没意思。
这是培训师培训的最后一期,上周周一报道,到今天整整七天了,七天的学习,让我恐慌,慌的空落落,慌的七上八下,慌的荒凉。
细数每一天,我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听课,吃饭,路上来回奔波,总希望从讲座中能得到什么,可是好像总也得不到什么。虽然也有大咖级别的重量级的老师,虽然也有一线名师,可是,我怎么就像小猫钓鱼似的钓不到鱼呢?
拿出笔记,再梳理梳理,试着淘淘金!
第一场是由文学院陈鹏院长带来的《培训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情怀》知识块:几个公众号实用,能利用碎片时间看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技能块:提升语言技能,电影里有学问,关注电影,开启智慧。情怀:说实话,又睁大眼睛看笔记,也没看出啥来,其实情怀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第二场是政治教育——《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我们教育者的初心是什么?问问自己,明确自己想要的,这点很重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要干什么?当你在冗杂的损失中有点不知所措时,当你在忙中茫然时,想想自己的初心,做一个能站稳讲台的人,不为名利,不为谁的喝彩,只为自己是一个教育人内心的宁静,只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还要潜下心,做点自己能做的事。积累每一点水,才能有一桶水,一桶水一桶水积累,深一点,再深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
王启明教授的讲座,虽然我明白了我们目前做的培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问题诊断环节,问题聚焦不够,太多的问题,太碎。示范引领环节,专家没有切实做好针对学员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引领。研课磨课,没有专家跟进,或者说我们这些称不上专家。总之,即使培训结束,也不能起到想要的效果。
家校共育的讲座,其实像是一块布,轻轻地擦拭掉心上蒙的灰尘,就是让相信孩子又明晰起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把孩子的进步放大出来,让他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作为母亲,不能只当“知道分子”。
李永波教授的讲座,翻转课堂回去要真正的实践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课堂上检测,共性问题讲讲,个性问题单独再讲。还记下一句话“未来已来,你爱来不来”——马云
曾小玲的讲座只是搜集了几个碎片。比如,“把平时的东西积累梳理出来,工作再细一点比别人高一点,多一点就能成功。”再如: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会改变普通。问题变为课题。培训师的几个技巧:提问技巧,聆听技巧,回答技巧,语言技巧,表达技巧,控场技巧。几个技巧中最需要的最实用的就是回答技巧,有时候回答不出来,可以把问题推给学员,也就是借力。还可以转移话题或坦诚承认。营造良好的氛围,赞美法。还有,做做活舌操,练练气息。
王全乐教授的培训课是比较受欢迎的。有点火焰,好像燃起我的激情。关于如何开发培训课程?王教授讲到了三部曲,第一部是山寨,第二部是组装,第三部是自立开发。我能做的就是组装,单纯山寨,就像穿了一件不合适的衣服,用名师的理论和支架,按上自己的案例,行成适合自己适合所培训学员的讲座。
关于如何打磨精品课堂?我能做的就是阶段一,即能完成规定的时间,依兴趣调整内容。顶多能走到阶段二,即加问题,减讲解,提高学员参与度。但我目前这个水平,这个做起来还是有难度。
关于如何使培训课更精彩?首先是教态方面,要求自己适度走入学员中;要与听课对象有感情和眼神交流。讲课要做到“三到”:口到,手到,眼到。
优秀的导入标准:聚目光,定基调,明要求,吊胃口。
从王全乐教授这里,我学到的不仅是怎么做一个讲座和怎样让你的讲座精彩。主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讲座诠释了如何做讲座。他详细的、由浅入深的、每一步都讲清楚问题和方法的讲座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适时的互动,让他的讲座得到了欢迎和好评。
文学院刘志芳的《语言艺术》讲座。摘录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吧: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就是几个共鸣腔的训练——胸腔、口腔、鼻腔。我需要训练的就是口腔共鸣训练和口腔控制训练。口部操:顶舌,饶舌,申舌,弹舌,舌面打响,双唇打响。
刘丽丽老师说《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讲座,我的收获就是,第一,躬下身,潜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坚持做普通的事,创造性的去做。勤于动手,留下做事的痕迹。第二,学着写论文,学着投稿。
别的,似乎就没有什么了。
想真正有什么,还需要自己做下去,不要抱怨,不要懒惰,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再焕发春天的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