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所谓的命运,就是过往不断做出的选择所积累的形成的轨迹。因此选择前思考清楚,选择后勇往直前。而重大到足以改变命运大走向的节点,每个人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
我目前,似乎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节点。
01背景
之前我交待过,自己是某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办公室文秘。现在的这个岗位,我已经做了四年半,占据我了工作生涯的75%。我很感谢这个岗位,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令我结识到了一群温暖的同事。在大约两年前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离开的念头,但当时并不明确念头的来源是什么,当时正逢我们单位某业务部门招聘,我犹豫了良久,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同时缺乏对自己的自信,于是我没有动弹。在去年因为搭档不断放飞自我、导致我工作压力剧增的时候,我是数次遗憾自己当初的怯弱的,但是遗憾贵遗憾,工作还是要好好做。
在年初那次漫长的一个月假期过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机会在哪里,但是已经在内心暗暗将“五年内离开办公室”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计划在五年内、最好是三年内完成CFA的考试,读完之前的存书,找到自己深入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提升管理统筹能力。如果说离开是水中月,暂时还找不到路径,那么后面几条则是实实在在要去执行的——就算我到不了自己想去的部门,学会CFA对于自身资产管理也颇有益处,提升管理能力对于现行工作也有帮助。
现在,因为单位里一批中层领导的升迁,使得当初我错过的部门又有了一个空缺,虽然我并不清楚是否已经有人瞄上了这个岗位并做好了准备,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做出选择的重要节点。也因此,我产生了将自己的优劣势梳理一遍的念头,以便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来看清现状。
02自我特点分析
A.较强的学习自省能力
这一点也许存在自我美化的嫌疑。当初到文秘岗的时候,我大约花了半年的时候,才得到了直属领导的认可,但回头看,我还是认为,仅花了半年时间,在没有人交接工作、没有师傅教的情况下,能够将这个名为文秘实为大杂烩的岗位梳理得基本运行顺畅,大大小小十几项工作内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己也在上级单位相关部门中被记住了名字,还是可以的。
我最自豪的,就是我的学习力,以及自省能力。和一些崇尚勤奋刻苦努力的同事不同,我在工作中常常问自己的是“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这些工作是不是可以整合到一起”、“是否可以通过工作A来带动工作B”等,遇到困难会通过网络、书籍、求教等各种途径去获取解决的灵感。缺点是,因为追究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我在初始接触某件事物时会显得进度很慢,但是一旦打通后,便是能够将所学内容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B.强大的同理心
这是被我归为天赋一类的。没有经过刻意练习,但是我的确很擅长通过各种媒介的交流敏锐扑捉到对方的情绪,并代入思考,从而能够获得顺畅的人际交流。这在过去对我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无论是柜面时面向客户的销售,还是文秘时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但当前我还属于使用天赋却不明白背后原理的阶段,在将来,我将会通过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来挖掘背后的一些基本规则,更好地来运用这一能力。
C.趋利性
作为一个三观基本定型且自我意识强悍的人,我很难去改变一些想法,尤其是一些底层思维。例如,对我而言,工作就是挣钱加自我实现的,“奉献自我”这种洗脑模式对我的效用基本为零。我对工作的诉求特别简单,“前途”和“钱途”总要给我一样,而“前途”最终是为了“钱途”,如果真的没有“前途”,给个“钱途”也是可以的。换成现实版本就是,我想进入管理层,是因为管理层有更多的报酬,但是如果真的进不了管理层,在专业序列里提升等级、获得和管理层差不多的报酬,我也是乐意的。但是抛开物质回报,一味和我强调多奉献不计较,我是不能接受的——我来上班,是来获取物质回报的。如果有精神回报更好,就算没有,也没关系。
D.懒
某种意义上,我为自己的懒感到挺自豪的,还认为世界是由懒人推动的。不愿意“勤勤恳恳”去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有机会就会思考有没有更为简便合理的途径来完成某项工作,有机会便会尝试,不断修改完善现有工作模式。但客观上,驱动我这么去做的动力,就是我懒,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让我去思考更多的偷懒的办法。
E.有冲劲
我都快忘了自己这个特征了,因为现岗位的工作性质要求我展现稳妥、靠谱的特质。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会伴随一身(老话说得好,狗改不了吃屎……)。本质上我的确是一个有魄力和冲劲的人,敢于打破传统、不墨守成规,当然,是在有上级的支持下,毕竟我是有冲劲,不是傻。
F.以往工作赋予我的一些特质
有一些特质,不是我原本具有的,是四年半的办公室工作赋予我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回头看看,也算有所收获。
一是逻辑性。因为从小爱写散文,到了办公室开始写报道、写材料,都需要清晰准确地将要素表达出来,且要前后呼应、逻辑自洽,因此在我领导的强力纠正下,我终于在工作方面有了一些逻辑。但近来感觉有点矫枉过正,连看个剧放松一下也要去追寻下内在的逻辑,查看是否有漏洞存在,漏洞过多、线索凌乱的,无法看下去。
二是全局性。作为综合部门,工作中时常需要和上级单位、同级部门、下级单位沟通协调联系,考虑问题也站在全行的高度,跳出了部门的局限。工作这些年来,大局观锻炼得还可以,看待一个具体的业务问题,会先看市场背景、再看行内中心、再回到问题所在的专业本身。
以上两点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因为是思维层面的影响。
03新部门的机遇和挑战
A.靠近核心
想去的部门,是我们行的业务部门之一,部门接触的是高端客户。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客户这一核心,以及可以接触到专业知识。私以为,在任何单位工作,都要尽可能靠近核心工作,二线工作,其实真的不适合过于年轻的时候就去做,很容易被边缘化,工作了好几年会发现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接近本单位核心工作,对于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这次想去的部门,除了契合我自己的兴趣点,也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发展机会。
B.成长轨迹不定
因为吸引我想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部门本身的专业,但是偏偏我能够去的那个岗位是部门内的综合岗,说穿了就是个类似于办公室文秘的岗位,是不直接接触到核心专业的。
我自己的设想是做两年综合岗——生孩子——取得CFA证书——转销售岗——做专家——做专业培训师。
目前,这只是我的白日梦,毕竟我连部门的门都还没迈进,岗位的转换也并非这么轻而易举。很大的概率就是综合岗做N年,就好像我现在的岗位也是一转眼就要到五年了一样。对待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做好自己的准备,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紧紧抓住。我相信,人会倒霉一阵子,但不太会倒霉一辈子,毕竟风水轮流转嘛。
C.关注度降低
在现在的部门,作为唯一的一名85后“年轻”员工,平心而论我是得到了不少特殊照顾的。例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荣誉,但凡可以给我的,我的领导都很大度地给了我,这一点,我心存感激。在想去的部门里,大把85后乃至90后员工,我的年龄不是优势,还会因为工作经验的欠缺而成为劣势,常年取得的“优”也极可能会变为“良”乃至“及”。
D.后悔
这一点我想了特别多。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故事许多人听过,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缺陷。我时常问自己,如果我走了,我们部门的领导层发生了变动,出现了副主任的空缺,接替我的那名文秘顺势而上,而我还是一名普通员工,我是否会后悔。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未必真的可以心如止水,但也明白,就算后来的那个人可以,也不意味着我可以。
04现部门的压力和挑战
我既然萌生了想走的念头,要说对现部门十分满意,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很多事情无关对错,只是匹配度的问题,尽管有些在我看来真的是问题,可或许在领导看来是管理技巧呢?
A.不公允的工作负荷
比起单纯的工作压力大,分配不均应该是更降低员工满意度的原因。
之前我有提到过,我的搭档不是正式员工,没有编制,早两年的时候工资也的确很低,大约是我的一半左右。后来,我们现在已经已经退二线的前主任为他积极争取,取得了和我相近的薪水(每个月比我少200元),公积金等福利稍微差一些,但已经是市面上相当不错的薪水了。但因为不是正式编,他的内心一直有不满,加上近年来自己在外面开的摄影工作室风生水起,经常动不动就请假出国工作或旅游,2016年,我默默数了下,累计请了超3个月的假,今年也已经累计有一个半月了。领导或许还不清楚,原本我搭档负责的统计、媒体联系工作,也已经全部甩到我手里了,似乎除了上班的时候拍个照片,他已经不承担任何工作了,就算没请假,也基本都在修自己在外面接单的照片。
有一段时间我是对我的搭档很有意见的,连带着态度也不是特别好。有一阵子,在我第一次生化之后,我想找个时间和领导谈一下我搭档的情况。在一次部门活动中,我的搭档因为私活没有参加,有其他同事问起,我的领导很坦然地说,XX出去接活了。然后同事们讨论私活是否挣钱等,领导悠悠来了一句,XX这点薪水哪里够生活,是该出去挣点钱。我瞬间打消了和领导谈话、寻求帮助的念头。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如果是我,可以无限请假都被批准,且不会扣钱,那我恐怕也会肚子疼请个假、起不来请个假、想去玩请个假,一年下来能有8个月上班已经很够意思了。不扣钱、不问情况直接准假,换成谁最后都会演变成这个样子的。只要领导还是这种心态,那么这个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要么我走,要么我搭档走,才会改变这一局势。
除了额外的工作负荷,更令我心寒的是,我不相信看了几十年公文材料、写了十几年领导讲话的领导,会真的不懂管理的基本道理,他对自己部门内的情况不会真的一无所知,而是“反正你不说那就继续做”的态度,以及吃定了我只要在做工作,就一定会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原则。
B.渺茫的升迁机会
我很惧怕写材料,也一直自嘲是一个不会写材料的文秘。事实上在每年人行、省分行的论文评选中,我都能获得奖项,有时是二等奖(一等奖基本是上级单位的领导),但是因为我的直属领导真的是在文字方面极有造诣,因此看我写的自然是不满意、不满意、还是不满意。时间久了,我就十分害怕他,也变得不是很愿意写他布置的材料。
无论如何,不会写材料的文秘是硬伤,这决定了我在现岗位上走不远,要么运气爆棚成为管理层,并招一个会写的新人,要么就是沦为彻底的打杂岗,直至退休。在早两年的时候,我们部门的主任助理去了业务部门锻炼,我大约顶了一年的班,或许写材料这块始终无法令我的直属领导满意,他最终还是让原先的主任助理回来(并升级为副主任)。
于是现在部门三个领导,抛开管理后勤的不谈,剩下两名领导,一名72年一名84年,都是正值壮年,等他们退休了我也快退休了,而84年的小领导虽然极有可能升为行级领导,但是在他40周岁前不太可能,那么就意味着至少五年内不太会变动。我已经打了五年杂,但得益于部门的综合性,也的确在眼界和思维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再往下似乎就是消耗了,边际效用已经低得接近于零。
C.比我更适合的人
即便我还没走、甚至不一定能走,想好接班人也是很重要的,有备无患。我为领导物色好的人选,就是另一平行部门的员工,简称Z。Z原本是我们一个下级单位的办公室文秘,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当了客户经理,再后来竞聘到了专业部门。在今年一月份我休息的时候,大小文字任务就都是Z完成的。
Z很会写材料,可以极大缓解我领导当前的工作压力,彻底从写材料中解放,专注于管理。如果要我给建议,那么就是鼓励我的搭档出去创业(结束聘用),然后让Z来接替我的岗位,负责写材料和创新工作,再招一个聪明的、听话的、年轻的员工,擅长摄影和办公软件,负责拍照、统计通报、对外联系以及各类琐碎事项。这样两个全职的秘书,可以完美兼并我目前的工作,且写作这一块功能将大力提升,对于整个办公室的运行发展都十分有利。
综上,这是我当前遇到的一个节点。尽管我还是看不清,但似乎内心总是有着一个声音在引导着自己前行。站在当下我不能判断未来的走向,或许在若干年后,再回首,才能去分析得失,现在能做的,是尽力,然后交给“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6131089/e3b02b9f709634a4.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