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这个软件躺在手机里已经好几个月了,当初貌似也是为了写点东西而下,之后就一直没搭理它,上午偶然用到,点击大大的红色“+”时才知道原来真的可以发表文章!于是乎,赶紧打开幕布,放在下午的日程安排里。
写文章要有主题。可想了好大一会,也不知道写什么。所谓万事开头难,不管怎样也要硬着头皮写了,想到哪写到哪。
我也算一个伪写作爱好者。特别渴望能写点自己的文字,但一落到笔端每次都有下笔千钧之感,为啥?好吧,就从这点下笔吧。
按照我这么多年看书、阅历来理解,不知道写什么应该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想写的东西太大,太模糊,好比面对满桌子的菜,不知道先从哪个菜下筷,无从选择;同时,过于求新。觉得太普通一般的东西别人都写过了,再写就是拾人牙慧,也写不出新意。所以就搜肠刮肚想写一些新颖的东西,但新东西都有个特点,就是大家也包括自己对它了解、掌握的不全面,不深刻,下笔时总如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写起来自然吃力的很。
其二,对于锁定的问题或者说题目,考虑的不深,不透,不清晰,始终感觉把控不了它,好比一位刚上任的领导,由于对下属不了解,开展工作时总感觉无从下手。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对于刚刚召开的十九大,早就想写点关于它的文字,但头脑中始终形成不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只有零星几点感性认识:会前安保工作搞的风声鹤唳,会不会出什么大事;大会报告里会不会有爆炸性的新闻?会不会还有大老虎要被抓?等等。
其三,有感而未发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一般来说,有感而发的文字,其势才会一泻千里,其情才会蓬勃高涨,自己写的爽快,读者看得过瘾,毫无文脉阻滞之感。不读为文如此,书法,绘画也是一样。比如王羲之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酒后感觉来了才下笔如神助,成就千古行书。据说,过后王羲之再没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书法。平时自己也有感情充沛,不吐不快,灵感来临的时刻,惜乎每次都没抓住,或者是没在意,或者是工具不在身边没有及时拿笔记下,总之是让它白白浪费掉了。
其四,还是写的少了。写的多了自然对写东西熟悉、老到,遇到问题或题目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思维也更加缜密,也更善于把握自我情感和灵感,自然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不知不觉竟然写了好几百字了!小结一下,这不就是在做自我分析(原因)吗,虽也可成为文章,但终归太小儿科了,主题不甚明,结构太简单,内容过于单薄,信息量太少。看来,还需要多多学习借鉴别人的写法,提升写作技法。同时,还是要大量阅读,增加输入,才能形成活头源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