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三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三

作者: CHINASYDH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21:13 被阅读0次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3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建课堂教学。每个主题下十三个子目。

    第三个子目是《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应试教育使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的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与魅力荡然无存,奴役学生、摧残人才的应试教育,同当今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应该寿终正寝。一方面,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另外一方面,改革实践中又产生了很多的困惑,从观念到体制机制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改革面临重重的困难。第一个瓶颈是高考制度滞后。第二个瓶颈是教育立法滞后。第三个瓶颈是教师研究滞后。面对种种的障碍、面临评价制度、问责制度、监管机制建设的缺失,应当说,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有目共睹的,改革的大方向不容逆转,基础教育改革既是一种。是一种政府行为,更是一种专业行为,需要寻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合理的适度的步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深入,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醒的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没有退路。课程改革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改革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做好课程规划。要做好课堂教学,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几十年一贯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课堂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学的觉醒,把教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导致了刻板划一的教学。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主体的回归,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也就是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理论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例如,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作为人类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势不两立,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文化取代应试文化。基层学校的反思是课程建设的落实问题,课程改革必须进行,不可动摇,不可虚假。要落地生根。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要求多层化,课程实践多型化,课堂形式多样化,课程项目菜单化,建造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生态体系。教师引导每一位学生形成自我独特的课程图谱。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门化,学校课程特色化。为培养关键能力,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设有基础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明德向善 启智向真 创艺向美”的“潜成育人特色”,在课程实施中挖掘学生潜质、潜能、潜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实现“六好、六会、六爱”的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全部纳入课程表,并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设置内容丰富、类型多元、形式多样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寻求学生潜能开发与幸福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提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三大课程体系共同完成促进学生一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te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