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
结巴少年,描述他的家
梅垟下,渡口那头的小村,
三楼空着,等他攒钱娶媳妇
乡下人家都这样
少年们在华侨厂里上班,管饭,管住
一星期回一趟家。次数已越来越少
交谈中,我完成一次撑渡
想出去的人渡出去,想归来的人渡进来
一条狗,每到周末都等在门口
你回不回来,它都在那里
(我也曾养过一条狗,病重了还等着我
忠实的生活和狗
到死也等着我)
飞云湖跟着我们的车跑
平静,开阔
像一位母亲,听儿子略带兴奋和羞涩的描述
车过赵山渡,我看到大坝
某种规则扼住溪的喉咙
平静戛然而止,剩下落差与泄洪
我没问少年姓什么,
一路上我遇到的成片油菜花
都像是他;他所描述的家,
如我失去多年的故土。
这些年,我像爱故乡一样爱着异乡。
抱花的僧人
六月的跳舞兰像一群少女
明媚,窈窕
有僧人经过,止步
而更深的缘分在于河滩里一只瓦罐
埋了千年
被年轻的僧人挖出
他洗净了它,并用来插花
他抱着一盆花像抱着心爱的女人
她靠着他的肩
那么无邪
玩物志
继菖蒲之后,一盆多肉成为新宠
又爱上太湖石,在石间种苔藓、种虎耳草
还能爱些什么呢?
小县城,九楼之上
案头,公文一撂一撂
养的睡莲长了虫子,又养两条鱼
一条有突围的勇气,跳出花盆风干在地
一条如我苟活至今。水越来越脏,
想到自身境遇,善念一动
还它自由如对自己高抬贵手
新闻里一个村子被毁,或一座寺院被占
另一个地方有了战争
河道里布满暗网,放生时天上有云,
形似刍狗
还能爱些什么呢?
不如养花,不如玩物
不如放生去
- 本期诗人 -
张巧慧
张巧慧,女,70年代末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四本,散文集一本。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几十种杂志及年选,入选中国作协诗刊社第三十届青春诗会;获浙江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华文青年诗人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等。参加鲁迅文学院第31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跳舞兰
多肉、苔藓、跳舞蓝,故乡的油菜花……
诗人张巧慧的作品,总把日常生活入诗。
本期听筝读诗特邀诗人张巧慧,来谈谈她心中的诗与远方。
听筝读诗 X 诗人张巧慧
▼
筝筝-听筝读诗
欢迎诗人巧慧做客听筝读诗。
首先,和我们说一下,你心中的“诗与远方”吧?
诗人-张巧慧
我觉得“诗与远方”不能混为同一个概念。诗歌是一种被遮蔽的生活,或是说是通过生活的表象看到生活的本质。但是,远方和诗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远方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超脱于现实的高度,或者说是一种往远处看的眼界和格局吧。但这也并不能说诗和远方天然有关系。远方,可能是诗;但诗,并不一定是远方。
筝筝-听筝读诗
读你的诗,会发现许多“琐细的日常”,比如多肉、苔藓、跳舞兰以及故乡的油菜花……
这些日常的、琐碎的局部和细节是你生活的常态吗?
诗人-张巧慧
这些“琐细的日常”应该说就是生活的常态,或者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常态。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些日常、琐碎、局部的细节中慢慢变老的。当然,不是所有琐碎都是真实。它也可能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我诗中体现的日常都是我真实的生活。
这些日常,可能属于我这样的类型的人,或是我看到以及发现的……
筝筝-听筝读诗
你这些“琐细的日常”是你眼中的诗意吗?
诗人-张巧慧
嗯……应该说这些并不是眼中的日常诗意。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用诗对日常做出一种抵抗。我们从日常之中,提炼出诗,它可能站在了诗的对立面。
但这也未必准确。因为正当我这样说、这样表达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们就这样在平凡的、日常的琐细生活中慢慢老去,也确实是一种诗意……
筝筝-听筝读诗
诗之于你,更像是什么呢?
诗人-张巧慧
诗歌之于我,更像是第三只眼睛。
我用诗歌来发现这个世界中被遮蔽的东西,发现被我们的惯性思维和日常经验所左右的世界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用诗歌去发现更为尖锐的、新鲜的、本质的,更具深刻内涵的东西。
筝筝-听筝读诗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唤醒诗心?
诗人-张巧慧
在我们都年轻的时候,并不觉得日常生活是美的。甚至想方设法抵抗日常,让自己过得与众不同、让自己的生命显得更有价值一点。然而,人到中年,我发现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美。一种平凡的、踏实的美,非常牢固的美。
有时候,我们甚至连改变生活或做出选择都很艰难。真正的选择是很难的!
这就说明,生活还是有牢靠性的。或者说,生活中,无处不是黑暗,但无处不是美。这就看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看人生。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