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第一章
读完了《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第一章的四个课例,我在思考,如何去进行小说类的阅读?于是我试着整理一下这四个课例,看看能不能找到点方法。
一、从情节中看人物性格
好的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为人处世的细节处体现出来的。
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火眼金睛,富有斗志,所以识出了妖怪,是一定要打妖怪的。而唐僧慈悲为怀,富有原则,不想枉伤性命,因此一定会阻止悟空打死妖怪的,这就有了“三打白骨精”。
比如《草船借箭》,我们都觉得诸葛亮富有智慧,可是光这么说肯定是不行的,得从文本中去找,于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趁大雾借箭,借箭时还要擂鼓制造动静,生怕人曹操不知道,这种种行为就显示出了诸葛亮对人心的把握,这不就是智慧的体现么。
二、教会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更是如此,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干老师教会了孩子们很多学习方法,比如《西游记》的学习中如何借助字源借助偏旁识字,教会学生们“批注”,用表格法进行内容的整合。
在《凡卡》一课中,让学生学到了如何把不同时间的故事巧妙的编进一篇文章中的“编织”之法;同时,借助凡卡的实际生活和他回忆中的乡下生活,懂得对比所带来的强烈的力量。
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干老师把“鱼骨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梳理故事情节,在梳理中,一个看起来强大却自私的巨人和一个谦卑而博爱的巨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让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共鸣
阅读,说到底是一个跟自己跟生活跟世界联结的过程,当这种联结发生,这个故事,这些人物就不再是存在于课本上的,遥远的,不可触摸的,相反,它就在我们生命里,我们可能或者已经体会过!
如果说前两点体现的是理想课堂的前两重境界,那么,这就是第三重境界了。干老师不认为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就不把它带到学生们面前,相反,干老师要么借助丰富的学识让学生慢慢去体会,要么他会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学生听。
比如《西游记》,我们可能会更喜欢孙悟空,也有可能喜欢八戒,沙僧的存在感就差很多,但是,干老师说,我们要有沙和尚般的忍耐和服从。比如《巨人的花园》,巨人砸倒了高墙,让花园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干老师说:当然,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这样做啊?不,没有人强迫你这样做,你不需要这样做,你可以同时成为经济上的知识上的巨人,还可以同时成为灵魂与精神上的孩子。
没有道德说教,没有一味拔高,是那种细无声式的浸润,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