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以后,雨后的夏夜,抛书人对着一部有点压抑,有点闷的电影《春潮》。
一贯喜欢鲍蕾沉浸式的表达,仿佛撕掉了演员这个身份,言语不多,让镜头说话。又何况有金燕玲?
是一个缺失男性的家庭,祖孙三代,两对母女。
拥挤的住所,各自人生的苦难与背负,彼此的折磨与承担。

祖母不幸的爱情与婚姻,其实,在阴暗处还隐藏着不幸的家庭。
在一段回忆的叙述里,当她省下她的细粮粮票寄给母亲,一天只吃一顿饭饿的发慌的时候,换来的是她母亲的质问:为什么不给我寄钱呢?
携裹着女儿对丈夫的不断的揭发和控诉控告,对女儿一生的控制与诅咒,又延伸到对孙辈的过份保护:不让女儿接送孩子上学,参加家长会,还有过份的对着孩子的控诉:你妈妈曾经想不要你,是姥姥坚持你才活下来!

整个电影让我想起那本《倍受折磨的母女关系》,女儿的慵懒,沉闷,冷漠,无声的反抗,母亲的歇斯底里,表演型人格,情绪化,长久的压抑,突然爆发的怨气和愤懑表达。
只有孩子每次出现都让这种沉闷有了喘气的机会,健康,快乐,活力的孩子是希望。
祖母终于病倒如婴儿,女儿的旁白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母亲嘴里流氓不堪的父亲,是女儿眼中的完美的爸爸,可是母亲却毁掉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也毁掉了孩子心中的温暖和彼此的信任。
如果母亲能听到女儿反问的那句:难道您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不知心里如何想。
其实,许多人都是这样怀着怨气过一生的,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好,都是别人的错,无法自我省察,从而让内心得到成长,也就永远无法得到解脱。
付出是真的付出了,可是又没有心甘情愿,反过来再不断的抱怨,活成一个怨妇。
幸好,人生还是有希望的,最后,女儿远远的听一个男人给大家放自己录制的海豚的声音,海豹的声音,露出微笑,还有后来的吻,还有孩子的奔跑,春天的河流,是否就预示着另外的一种更好的可能了呢?

在影片里,女儿在坐公交车的恍惚间还有去洒骨灰的河里,都看到一个长发红裙的女子,我觉得像一种隐喻,是她心目中的自己吗?还是代表了她的欲望和追求?
每次看这种闷闷的片子,看完都觉得舒一口气的感觉,觉得生活其实可以更美好一些!
想起张玉环案件里的妻子宋小女的明亮和笑容,经历苦难,磨砺,含冤茹苦,可是她就表现出来是一种豁达天真,或许,是每个人对待苦难的反应不一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