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LinkedIn(领英)以15万领英用户(含80后、90后和95后)为统计分析对象,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来为了解他们的职场现状提供参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3164/caad892387b8ed87.png)
从高考制度恢复,到出国热,85后以后出生的人们基本上都经过了长时间、高要求的教育和专业训练,20多年的学习生涯结束之后,走上职场,各种不适应,第一份工作的就业时间越来越短。70后老老实实四年磨一剑,80后约3年半,90后两年不到(19个月),而95后似乎偏向于体验就业,仅仅在职7个月就辞职了。
而企业对于现在员工跳槽的频率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普遍可以接受1年的工龄跳槽。但是我,去年毕业,一年时间,换了两份工作,马上开启第三份工作。
老一辈认为频繁换工作多半属于心浮气躁,不踏实的表现,但是换过工作的各位,真的是因为心浮气躁吗,毕业一年多身边换工作的人属于大多数,为什么大家不能像以前的人一样踏实的去干个一辈子或者十几年在换呢。
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
第一:信息不对称
刚毕业,年轻,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自己每天拿着简历,城南城北的跑,一家一家的面试得来的,对公司的了解无外乎自己看到的,网上可以查到的,很难全面的了解一家公司,对于所面试的岗位,也是全然不知,都是很理想化的,比如现在比较火热的房地产管培生,名称很光鲜,工资很诱人,但是进去之后呢,真的可以把新人当做未来的管理层去培养吗;比如新媒体运营,难道只是做做两微一抖啊,入职之前很难全面的了解到这个工作究竟会设计到什么内容。
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有良心的HR会在面试的时候告诉你具体的工作岗位,但是HR是负责人事的,虽然是一个公司的,但是具体每个岗位真的要实际的去做哪些工作,我想HR是远远没有部门领导或者未来同事了解的清楚。
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就会出现入职之后跟本以为的不一样。此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工作内容可以接受,或者可以忍受,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继续干。
第二种:工作内容无法接受,而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升值空间没有帮助,辞职走人。
第二:人际关系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工作并不难,最难的是平衡情绪,包括跟领导
的相处,以及与同事之前的相处。曾经有一位在某外卖大佬家的员工曾经吐槽过,同事为了孤立他建立了小群,领导给他的绩效到C,C 意味着没有年终奖金可以拿。不去纠结这是谁的问题,自古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这位同学,毅然离职,虽然他很喜欢这家公司,但是终究在这里的工作时间无法延长到第二年了。
第三:工资不到位
如果说工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话,那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很多人会说我是为了职业理想来工作的,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经济支撑是一切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足够的可以担负自己生活的经济来源,那么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何处呢,难道就是为了让你无私奉献,工作不是慈善,是需要计较个人得失的。如果你工作一年之后还不能够自食其力,还需要做啃老族,除非你的富二代,如果不是,请不要蚕食你的父母,请用双手去创造财富。
曾经一个朋友讲过,面试的时候老板承诺工资税后10k,但是工资到账的那天只有9k,需要计较这少掉的1000吗。需要,当然需要,毕竟当房东来说收房租的时候是不会怜悯你的。
要不就是干的委屈了,要不就是钱给少了,对于年轻人来说,依旧需要大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跟职业规划无关,兴趣无关的工作为什么要去坚持,做新媒体运营的每天还要打扫办公室卫生,有必要吗,做老师的每天还要帮忙给学生买饭,这个学校真的没有人了吗?
于未来无意,与金钱无缘,及时止损
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这份工作会怎么样,但是希望工作的厄运不要再次光临,在工作这方面真的很背,衰够了,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