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小红书上加了几个做研究的群,一些正在读研读博或者青年教师阶段的人群表示出心态崩溃或者迷茫的状态,同样的话题在知乎上也很常见。同样处于青椒阶段的我,相对已经没那么迷茫了,但这依旧很容易勾起我读博期间心态崩的回忆。
我大概是在2019年到2020年之间进入博士阶段。在初期可能还好,但到读博后期,尤其集中考虑论文要发表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那种要平衡科研、情感、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使得我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甚至一度每日饮酒,飘飘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感到活着的脉搏。
这种不好的状态在答辩前后进入最为严峻的阶段,那时候真正出现了一种心态崩溃的状况,身体极度疲惫,情绪极度低落,又不得不面对论文送审、答辩以及找工作的不确定性,每天都睡不好。答辩通过以后,一两周时间都没有调整过来,我索性提前离校。离开北京以后到广州准备工作入职的事,彻底离开这个环境,才逐渐好转过来。
其实回想这段经历以及联想到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些正处于这种阶段的朋友的状态,我心里特别容易共情,也深知读研读博的不容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读研读博的心态崩溃呢?又应该如何调整呢?
心态崩溃的来源可能有这么几种:
其一,长期的学术压力和高强度的学业。读研读博需要承担大量的研究任务、论文写作和实验工作,当多种工作冲撞在一起的时候,时间管理和任务压力常常成为一种挑战。我读博那会儿也多次经历几个项目一起开展,连续熬夜的情况,情绪确实会低落很多。
其二,研究过程中可能面临困境和挫折。比如研究项目进展缓慢、实验失败、数据分析困难等都可能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尤其是论文投稿过程中可能遇到多次拒稿或者审稿人不合理的意见,这时候很难不感到失望和挫败。有时候感到很气愤的是,同一个期刊上,已发表论文和自己水平差不多,怎么就能发?而我的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
其三,个人期望和压力也可能是心态崩溃的一个原因。很多人读研读博的起点是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追求,但当期望和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就可能感到失落。比如自己对某个领域或者课题有兴趣,但导师或者基金的要求却不一致,或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达到自己或者他人的期待,或者自己的毕业和就业前景不明朗等,都可能影响心情和动力。
其四,来自身边人的压力和比较也可能导致心态崩溃。比如同学或者同行的研究成果比自己好,或者自己的进度落后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不如他人等,都可能打击自信心和竞争力,产生焦虑和自卑。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可能很快就发表了顶刊,而自己还在自由探索,越探索越迷茫,越迷茫越无助!
当然,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克服的。每个人的情况和感受都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或许,读研读博有心态崩溃是一种客观和正常的现象。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心态崩溃的过程,可能这个博士训练也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强度,这个过程对个人性格上锻炼上也可能还不足。
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或许我们才能稍微看清楚的是,面对人生很多挑战,有时候真的需要学会和自己和解、难得糊涂和难得无知。
所谓难得糊涂是指有些有些不相干的事情,尤其是内耗性质的事情不用想太明白,糊里糊涂的,反而是对自己的友好,太较真,迎接你的很可能是无边的黑暗。
所谓难得无知是指我们有时候会过于追求这种完美或者说在研究过程中过于追求极致。实际上我们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想要产出一些成果,总是很难极致地达到理想的水平,你只能做出一定限度内的探索。它或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完美的,也可能反映出你的某种无知。你要学会接受你自己的无知,如此,科研的过程也不是那么痛苦,你的心态也会好一点。
当然,培养自己的钝感也是极其很重要的。这种钝感可能是在应对你与导师相处、你在研究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及你在投稿以及和审稿人博弈的过程当中,不要过于敏感。当收到审稿人不合理的意见时,可以相对平淡一点地看待,我可以很客气很认真地对待他的意见,但是最终是否能达到审稿人期望,这个我不做过多的强求,我尽我的力就好了。
以这样一种相对平和、更有钝感、更糊涂一点、更无知一点的心态来应对读研读博和做科研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或许会减少一些,心态崩溃的可能性也会减少一些,学会和自己和解是我读博最大的体悟。让内心的小人,沉睡一个吧!带着偏见做能做的研究!
如果觉得有用就“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吧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