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清晨雨后,何处杨花踪迹何处寻?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点点啊,全是分离人的泪。
赏析:
苏轼死里逃生,在黄州安定下来以后,他开始于困顿的生活中深思人生的意义。这时看到远方朋友章楶(字质夫),写下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于是提笔和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名为花又最不像花的正是杨花,它就算纷纷从枝头坠落飘零,也无人怜惜。苏轼怜杨花并非因为怜它的坠落,而是怜惜它在“似花”和“似非花”之间飘摇。他现在的境况就如同杨花一般,在五湖四海飘零而无人怜惜。在苏轼眼里,“有思”的杨花又化为思亲妇人,因为思情缠绵,不管是醒来还是梦里都在备受煎熬。杨花随风飘飞可以飘过千万里,美人的思念之情在梦中可以去往自己想抵达的地方,只是这样的梦虽美好却太脆弱,只是轻轻一声莺啼,美梦就会破碎。词的上阕词人一会儿是思归的天涯游子,一会儿又是思念游子的佳人,这样的角色互换苏轼在梦境中大概曾无数次经历过,醒来的痛楚也常常让他愁上加愁,到这里已经分不清楚,究竟是要借杨花来写美人的哀愁,还是用美人来比喻杨花。
我从不会因为杨花飞尽而遗憾怨恨,恨只恨,这西园满地的落花不能再重新点缀枝头。说是“不恨”,但是苏轼心中难耐愁思翻涌,满地落红无人收拾,正说明了杨花不被人怜惜的遭遇,苏轼心中的幽恨和满地落红惺惺相惜,都一样无处安放。那一池破碎的浮萍究竟是不是柳絮化来的并不重要,春色三分,这样的写法很是心灵独特,别出心裁重要的是柳絮如果无影踪,那么大好春光也会一去不复返了。“春色三分”这样的写法很是新颖独特、别出心裁。将春光两分付尘土,一分付流水,这便精确的知道最终春归何处了。再细看那些飞絮,哪里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的眼泪在漫天飞舞。
从杨花到思妇,再到春光,最后苏轼又将思绪拉到思妇的境界,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年年春去年年归,满天飞絮仍会如约扬起,唯有苏轼的这声叹息穿越悠悠岁月回荡在每个暮春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