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沈疏桐</p><p></p><p></p><div class="image-package"><img src="https://img.haomeiwen.com/i2202429/91886d4f001a2d71.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2/w/480/q/100">
<div class="image-caption"></div></div><p>有的时候,不禁在想,我到底是怎么了?每天早上醒来,睁眼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今天写点什么,有没有一个很好的主题。
</p><p></p><p>接下来就是一整天的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挤吧挤吧,挤出了1000字。我不过就是下载简书一个月,在我的生活中地位就这样重要,真是让我哭笑不得。</p><p>每天想着写点东西,却发现,我的知识储备、我的行文笔法、我的思维逻辑,都不足以撑起整篇文章。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稚嫩的文笔,不够严密的逻辑,也是不想说啥了。果然还是缺少一定的练习。 </p><p>硬着头皮写完了一篇,发了之后,放下手机,如释重负。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图样图森破。
</p><p>接着拿起手机打开简书,向各个专题尝试投稿。然后隔一段时间查看有没有回复,有没有人喜欢,有没有人评论,迫切的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
</p><p>从心理学上来说,过分的在乎喜欢与评论本质上都是自尊水平低的表现。《心理学原理》的作者William James曾这样定义自尊,自尊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感受。
</p><p>过于迫切地关注别人的评论,这也是渴望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b>因为价值这个东西,不能光自己觉得自己有,要别人也认为有,才能真正表达出来。
</b></p><p>从私心里来说,我恨不得给每一位喜欢过评论过我写的东西的朋友,发一封私信,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认同。看吧,我就是如此缺乏自信。
</p><p>虽然小时候就一直很喜欢写文章,也都会坚持记日记,写写周记什么的。但是那毕竟是小时候了。写作一直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p><p>那个时候很爱看书,因为课业并不繁重,学习很轻松。所以很多时间都用来看课外书了。
</p><p>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余秋雨全集》的欣喜。是小学还是初中,那个时候总是听老师说《文化苦旅》写的很好。于是乎欣喜若狂的我两天就把那么厚的书给啃完了。
</p><p>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看了很多书,可以说来者不拒吧!大部头的四大名著;厚厚的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唐诗宋词元曲各种赏析。
</p><p>虽然那时候并不都能看懂,但是不得不承认,年少时的我们记忆力总是超群的,看多了就记住了,记住了就习惯模仿了。
</p><p>在我的初中时代,作文通常都是我和另外一个男生的天下,但我们的文风有很大的区别。</p><p>虽然他是男生,但他却有一颗比我更细腻、更擅长揣摩感情的心。换句话说,他情商可能更高吧。
</p><p>老师每次说起我都说,我的词汇量远远超越同龄人,作文大多是用华丽的词藻、优美的句子堆砌的。
</p><p>但另外一位男生,他却很注重细节,一个极其普通的画面经他描写仿佛也变得温情起来,任何题材的文章被他一写都带有点散文的诗意。
</p><p>年少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差距,还天真的以为,词藻丰富代表你博闻强识。可惜后来学业渐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了。写作这件事儿是彻底的被我丢到一边了。
</p><blockquote><b>现在我才觉得,他才是适合写文章的那个人,他用真性情去观察世界、接触自然、融入生活,然后再流于笔端。
</b></blockquote><p>天生神经大条的我,估计是很难写出那种脉脉流淌着温情的文字了。
</p><p>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看来以后要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持有一定的敏感度了。<b>我相信静下心来看待万物,与万物心意相通,一个玩笑,一句拌嘴,花开叶落,都有可能于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扉。</b>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端看我如何去做了。</p><p>另外还得每天保持一定的输入,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闭门造车终归是不行的。每天学习点新东西,掌握点新东西,把感悟分享出来,这就是进步。 </p><p>希望明天的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感受这个世界,不再焦躁,不再执着于喜欢和评论,写文章做到有感而发就好。
</p><p>END.</p><p>有感于另一位简友,感谢他</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