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做了一场小小的分享。每每收到这样的邀请,我经常不知道该分享什么,因为不知道大家需要什么。因此 ,我邀请大家直接提出问题,我根据大家提的问题来做一些分享,也许对大家会更有益吧。
大家提出的问题有这样一些:
女宝四岁半,入幼儿园困难。跟小朋友相处没问题,怕老师。老师原小学校长,私立开幼儿园,比较严厉,很多家长选择的理由是不午休留校接送回家,能灌输好知识。我都陪园三个月了。我能接受她比别的孩子晚一年依赖我。到 9 月可能会禁止私人办园,其他幼儿园不许陪园。我可能会很焦躁她不入幼儿园。有一方面原因是去年老人灌输过老师会打骂不听话的孩子,还有她现在的老师的确有打骂状态。踫到爱孩子的老师是福分,踫不到,难到家里会比幼儿园成长好吗?
女儿 8 岁半,学习动力不足,非常怕吃苦,懒惰,本来可以学成的东西,可因为怕吃苦,就放弃了,该怎么办呢?
我家小朋友七岁,关于和多个小朋友一起玩,经常发生下面的事情,比如昨天和一个同学A约好了一起玩,那个同学又带了另外一个同学B一起,结果我家孩子就不高兴了,说只想和A一起玩,不想和B一起玩。这种事情很多次,和B是谁没有关系,只要有加上我家孩子在内的三个人一起,我家孩子就不高兴,只喜欢总人数只有两个人的,但凡超过两个人的,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有几次她同学提前告诉我家娃还有谁谁一起,然后我家娃直接在家就发脾气了,说不去了,不喜欢那个同学还邀请了别人。这个问题我烦恼很久了,不知道怎么解决。
我家两女儿,大的10岁,小的5岁半,小的二娃总是哭,大声说她也哭,抢不到想要的东西也哭,反正遇到一点点该小事就是哭,怎么办呢?如何让她不觉得自己委屈或者动不动就哭呢?
女儿,7岁,在外面表现特别好,学习也很努力,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可是在家里却判若两人,经常无理取闹!想请教老师该怎么处理?
我家女儿也是,三年级了,不会主动学习,写作业经常开小差,专注力很差,自己一个人在房间写作业,经常趴着睡着,我因为要带弟弟又没办法一直盯着她
我家孩子12岁我发现他对待学习没什么上进心,在班里排二十几名,但他总是一付感觉良好的样子。跟同学相处的也不是很好,他比较好动,坐不住,同学就会跟老师说,他就会很生气,在家里也老是跟弟弟吵架,玩具不让弟弟玩,吃东西怕吃少了。请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引领一下?
老师好,我家女儿今年11岁,开学上六年级,现在看书每天只看两三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怎么样引导呢?
老师晚上好!我家孩子7岁,看书四五分钟就告诉我看完一本了,总是定不下来,我该怎么引导她。
孩子7岁,女孩,会背着妈妈和爸爸告状,背着爸爸和妈妈告状,也许她是想增进和妈妈爸爸的亲密度,但面对孩子的这种方法,不知是好是坏,我们该如何处理?
孩子7岁,女孩。不自信,问她问题时,声音很小,生怕回答错,出门游玩时也很明显,让她问路也不敢去,让她自己去试着买东西,也很胆怯,都要姐姐陪着,姐姐说,她就站在旁边听着。
我有两个问题请教,我家大宝6岁男孩。1.从小对他以鼓励赞扬为主,导致现在好像有点听不了批评,听到批评会很不开心,甚至发脾气,我在反思需不需要改变教育方式?2.不喜欢分享,不管是食物还是玩具还是其他的,哪怕是弟弟也不行。有时幼儿园活动带零食去分享,带一袋去(而且也交代全部分给同学一起吃),放学回来仍然带回来大部分[捂脸]这种情况要怎么改善?
老师好,我家儿子马上就要上五年级了,放暑假作业几乎都不做作业,天天去图书馆,看漫画书和科幻的书,平时也不爱做语文作业[捂脸]
老师好,有几个困扰的问题请教:孩子7岁,男孩 1,自控能力差,在家写作业、练琴都要有大人在旁边陪着,作业要提醒才会写,但写的时候是很认真的。 2,说过的话作不到,自己写了很多作息时间表,几乎都不照做,我提醒了会做,但那些都是他自己写的。
我家孩子9月份上学,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请大家在群里提问题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看的出来我解答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比如我告诉你一招一式,或者说某一个什么技巧、方法、工具,我觉得有意义的多。而我自己开设的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样的课程,我也是这样来带领的。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而不是去听某一个专家的课程,某一个专家的方法,然后完全的复制运用到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身上。
这样说,是因为我读了非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家庭和孩子。但是,我相信父母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和自己孩子的方法,所以我会把一些思路,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来分享给大家,然后协助大家能够更好地思考,从而更好地养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撕掉标签
首先,我分享一下我刚才看到的大家提的一些问题。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要去只关注自己提出的问题,也看看别的伙伴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别人的问题和我的问题,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我刚才看了一下,大家提的问题应该是有14个。这些问题当中是有很多的共同点,那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1个共同点呢,就是大家都对自己的孩子是有一个描述的,那这个描述有一些什么呢?比如说,学习动力不足、只和一个好朋友玩、动不动就哭、在外面表现好在家就无理取闹、不会主动学习、没有上进心、背着妈妈告爸爸,背着爸爸告诉妈妈、听不得批评、不喜欢分享、不爱做作业、自控能力差、说到不做到等等。
这些问题的共性就是我们都在描述我们的孩子,这些描述都带着我们的主观判断。当我们这样去描述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其实我们是这样来看待我们的孩子的?我们把它叫做标签化的描述方式,也就是说,无形当中给孩子去贴了一个标签。我相信大家关注教育关注育儿的妈妈或者是爸爸们,平常在很多的文章当中或者一些专家的建议当中,都会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但是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去提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在用一个标签化的方式来描述我们的孩子。
然后,我们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如何做,可以改变孩子身上的这样一个标签或者说一个特质。我曾经写过一篇《你会把天聊死》的文章。文章里,我说了标签化的描述会带来的问题。比如你说某人不讲卫生,指的是这人睡前不刷牙,但是在另外一个人的脑子里面浮现出来的不讲卫生,是指这个人随地吐痰。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莱诺尔·雅各布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访问了一所公立小学,给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了IQ测试。他们告诉老师,他们将用一种名为“哈佛应变能力实验”的方法来准确地预测他们的学生中哪些将会成为“天才”。当然,其实并不存在这种测试方法。研究者随机挑选了这些“天才”小学生,并且将名单给了所有的班主任老师。学年末,研究者再次对全校学生参加一个智力测试时,被视为是“天才”的孩子的IQ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他们的同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并没有去去向这些学生说明他们会未来会怎么样?但是因为老师内心相信这些孩子未来是可以进入哈佛大学的,所以他们的语言态度,对这些孩子辅导的方式,可能就是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有可能变得更有耐心,有可能对这个孩子变得更加的欣赏。让这些孩子成长得更好。老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有任何偏见,但通过语调、身体语言、鼓励或批评等方式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微妙地传递出来,这种暗示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产生了期望者效应。
这个实验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有可能会朝着我们眼光的方向去发展。
当我们都用了一些标签化的描述方式描述我们的孩子,比如刚才说到的学习动力不足,动不动就哭无理取闹,然后不愿意主动学习,没有上进心等等,都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标签。我们给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最先影响的人不是孩子,最先影响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父母自身。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会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其实用一个有色眼镜在看待孩子。孩子的种种行为都会让我们得到证明——你看我说对了吧,他就是学习动力不足吧,他就是无理取闹吧,他就是没有上进心吧。我们自己受到贴标签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从而渐渐的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这个是我看了大家的问题以后,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第1个话题——贴标签。那我们如何把标签从孩子身上撕下来,如何让我们自己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呢?
1. 改变我们的描述方式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描述方式,描述孩子具体的行为。
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有一些语言就是有具体的行为的描述的,比如说写作业写着睡着了,排名20多名,然后看书看四五分钟就说看完,还有就是看漫画书。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行为描述。
当我们改变我们的描述方式,我们对孩子一个具体的行为描述之后,最先影响的人也是我们自己。我们能够区分行为和标签,就能够区分事实和想法。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学习动力不足,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是一个想法,但是它不是一个行为,这个是一个标签,但是它不是一个事实。我们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想让孩子取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我们去区分这两者的。
我曾经听一位修行者讲过,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我深以为然。要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是很不容易的,但行为可以带来直接的反馈,渐渐带来想法的改变。
2.寻找例外的情况
我们可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孩子的表现不是我所说的那样。只要有这种情况发生,就意味着其实我们的标签是不准确的。
成长,就是变化。老辈人说孩子猪一天狗一天,就是说孩子是在变化的,我们不能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相信孩子在成长,相信孩子在变化,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我们才找得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养育方式。
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讲完对问题的一些分析,也就是我们要去区分行为和标签,区分事实和想法之后呢,我来挑一个问题来和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分享。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孩子好像只愿意跟一个孩子玩,只喜欢两个孩子1对1的玩,但他不愿意加入更大的群体一起去玩。我们一起想一想,孩子只和一个好朋友啊,为什么?只有知道了孩子只愿意和一个好朋友玩的原因,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协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协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因为我不能跟孩子交流,所以我现在回答的这个问题,只能是我的猜测。我想通过回答这个问题,给大家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个孩子只和一个好朋友玩,而不愿意去和更多的朋友玩。这个孩子,他有没有对自己的独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她对自己独特性的需求有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就是我的第一个猜测。
第二个猜测,这个孩子是不是有足够的社交技能,TA能不能够应对,同时跟很多好朋友一块玩?他是不是没有足够的社交技能去同时应对和好几个朋友一块儿玩儿?会不会社交和多人的社交对他是一种压力?
第三个猜测,这个孩子单独和一个好朋友玩的时候很享受,但是很多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TA就没有那么享受了。
我的猜测是要从孩子一个具体的行为背后,去看到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因适用于所有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我也希望就是大家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真正的协助自己的孩子成长。
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说了三个思路。
- 孩子是不是有一些重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孩子的能力,还不足够去应对当前他要面对的事情?
- 孩子对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乐在其中?
有了这三个思路,我们来想一想。刚才大家提到的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外面表现好,在家里无理取闹,或者说写作业写睡着了,不会主动学习,如何培养阅读习惯等等。
我们想一想,这样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这三个思路去探寻。比如说培养阅读习惯。7岁的孩子,我们想要他形成一个习惯,我们培养孩子睡前要洗脸刷牙,早上起床要洗脸刷牙穿衣服的习惯,我们培养了多久呢?我们是如何来培养孩子有洗脸刷牙习惯的?同样的,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去独自去完成阅读这件事情,TA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感觉到愉悦?还有一个是,他总是要求妈妈去陪她,这个行为意味着 TA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有没有能力独立阅读?这就是我们去解决问题的思路。
再比如说,我们要让孩子能独自行动,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能够独自去买东西或者怎么样。你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的能力还不足够,或者孩子有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这个过程当中并不享受。
这就是我跟大家今天分享的第2个方面,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一些重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能需要去满足孩子,也可能需要和孩子讨论一下满足的方式;如果能力不足够,我们大概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拥有能力;如果不享受过程,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块享受,也可以把过程变得更有趣味(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我想我已经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希望大家今天收到的不是“鱼”,而是“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