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家,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发现今年1-5月份,读了32本书,读书笔记也超过1万字了,于是从中选出9本书,和同好们分享一下。
1、《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其甚至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拿到书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因为没想到它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是打开看了没几页,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书中故事很简单: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去信一封,求购一些绝版图书。书店经理弗兰克很快便将回信和她要的书寄过来了。双方由此因书结缘,开始了二十年的书信往来。
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用最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书虫对书的热爱外,也将主人公海莲的率真活泼和弗兰克典型英国绅士的外表严谨内心火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暗藏珠玑,尺素寸心,纸短情长,读来每每令人忍俊不禁。只可惜,书中男女主人公虽然心有千千结,却始终缘悭一面,最后当海莲终于有机会来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弗兰克却已不在人世了,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PS:作为本书的忠实拥泵,陈建铭的翻译也为本书生色不少。)
2、《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擅胜场,更遑论各地都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风味,能以一支生花妙笔将中国境内天南地北的美食诉诸笔下、娓娓道来的资深美食家却也屈指可数,而唐鲁孙先生正是其中最有来头的一位。
唐鲁孙是满洲镶红旗人,曾祖唐长善,曾官至广东将军,族姑祖母则是被选入宫伺光绪的珍妃、瑾妃。唐鲁孙是贵胄名门之后,自小锦衣玉食,于吃颇为讲究。待其成年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尝遍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终成一代美食大家。
唐鲁孙更有一个过目不忘的好记性,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的笔下,老北平、旧上海的美食几可跃然纸上,甚至连当时吃的场景、在场诸人也都活灵活现,如此生动细腻的笔触,他人望尘莫及。
书中谈及一件趣事,颇有意思,小记如下:
某日唐鲁孙同几位朋友到一个新开的山东馆小酌,有位朋友说:“你是有名食家,怎么到饭馆吃饭,你从来不点菜呢!”唐鲁孙说之所以不愿点菜,是怕灶上没那份手艺。跑堂的一听不干了,说只要点的是济南菜,灶上都能做出来。唐鲁孙一听,便点了个糟蒸鸭肝。跑堂的到灶上商量半天,回来说,今天柜上没买到清肝,如果用沙肝,恐怕蒸出来沙性重不好吃,您重点一个吧。唐鲁孙说你们济南馆最会用糟,你就来个烩鸭条鸭腰加糟吧!结果跑堂的忸怩半天,说今天没预备白糟,做不了。众人方知唐鲁孙所说不假。
寥寥百字,活灵活现。
3、《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丁午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用图画记载历史的书,一本诞生于1969-1972那个特别年代,下放干校劳动的父亲,写给在北京读小学的女儿的信件合集。
八岁的女儿当时还认不了多少字,于是作为漫画家的丁午,用绘画来给女儿写信。他在信中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的劳动和生活,比如养猪、赶羊、插秧、收割、烧砖、盖房等,业余生活则捉蛇、钓鱼、养鸟、杀猪、下棋、游泳、演样板戏,还有生病、受伤、交友……浓缩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特别是五七干校的生活全景,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和生活的重压下,能带给丁午最大慰藉的就是对女儿的思念。他在信中回味着与女儿相处的一个个细节:捉迷、逛动物园、吃奶油蛋糕、打扑克……晚上值班,他好像在月牙上看到了女儿,想象自己和女儿在看同一个月亮。也许只有在给女儿写信,和看到女儿的来信时,丁午才能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这本书,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4、《民国太太的厨房》 李舒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李舒写美食的文章,足以媲美毛尖写电影的文章,都能看得人心生欢喜、赞不绝口。
老实说,写美食的文章不少,但能以此扬名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家亦不过汪曾祺、唐鲁孙、蔡澜、沈宏非、张佳玮等寥寥数人。相比诸君,李舒在见多识广、食不厌精方面远不如汪、唐,在文采风流、妙笔生花方面又稍逊于沈、张,但其长处,却在钩沉索隐、八卦掌故之中,尤其善于借美食这一切入口,从浩瀚无垠的故纸陈堆中扒出一个个民国名人的生活百态乃至爱恨情仇,其小中见大的功夫,实在非同凡响。
可以说,读李舒的美食文章,一可以佐餐下饭,胃口大开;二可以八卦名流,解闷开怀;三可以照单下厨,一试身手。有此好处,不可不读!
5、《不一样的卡梅拉》(1-6)(法)克利斯提昂兄弟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这是一套十分经典的外国童书,不仅适合儿童看,也适合成人阅读,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只怕忍不住会感叹: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有趣的童书绘本!
这套法国童书有三大特色:
一是鼓励孩子们勇敢去探索未知世界,不要怕犯错误,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挫折,这点与中国传统民间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脑洞大开、妙趣横生,卡梅拉在成长路上发生的故事,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探索星空的伽利略、进行热气球探险的蒙特哥菲尔兄弟等历史名人巧妙结合在了一起,且情节无缝衔接,让人不能不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三是书中绘图极富童趣,文字生动活泼,加上张扬个性、不走寻常路的主人公,看得人十分过瘾!
难怪该书引进国内十年间,大受欢迎,成为销量达数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
6、《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咪蒙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当下玩自媒体的人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死得尸骨无存,能够做得像咪蒙这么风生水起的绝对是凤毛麟角,至少单凭“咪蒙助理月薪5万”这一条便足以成为话题。
看这本书时,一开始还读得很来劲,因为咪蒙的文风属于轻松活泼型,但是后来就有点审美疲劳了,因为发现作者行文大都是一个套路:
首先是标题经常 “语不惊人死不休”,诸如什么《我的爸爸要结婚了》《我是如何成功地把一家公司开垮的》《你一点儿利用价值都没有,谈什么人脉》《要么忍,要么滚》……一个够劲爆的标题足够吸引人的眼球;
其次便是讲一个或几个好故事,有些是咪蒙亲身经历或其朋友身上的,当然更多则是咪蒙团队从读者来信中征集到的,各种或励志、或感人、或奇葩、或狗血的精彩故事,总有一个适合你;
最后就是咪蒙经过一番庖丁解牛的分析后,端上一道或正能量满满或负能量十足的咪蒙语录版心灵鸡汤,来安慰读者那颗之前受到一万点伤害的小心灵。
OK,大功告成!一篇点击量100000+的爆文成功问世了。
7、《日本古书店的手绘旅行》 (日本)池谷伊佐夫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世界上的书虫有千千万,但是像池谷伊佐夫这样痴迷的绝对是很特别的一个。
一般的书虫,无非是买书、淘书、品书,沉迷书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已,但池谷更绝,他的职业是插画家,于是便利用工作之便,借采访古旧书店之机,不仅留下文字记录,而且用手中的画笔,给每一家书店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写真,其素描之翔实、比例之精确,让人感觉这小子可以去当个军事间谍!
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本书,因为能够苟延残喘下来的古旧书店已是寥寥无几,而能潜心给书店进行素描的画家更是无处可觅。
8、《苏轼诗词文选评》 王水照、朱刚 撰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光辉夺目的巨星,同时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偶像,他的才华、学识、风骨、胸襟,都超凡脱俗,其为人担得上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千古之下,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寥寥无几。
本书虽然是对苏轼生平所作诗词文的一个选评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作为一部苏轼的传记来阅读。作者不仅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十篇诗词文来做点评,而且按照苏轼的生平经历来编排体例,同时每一章节前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来讲述苏轼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让作者更容易理解苏轼作文时的时代背景和彼时心情。
可以说,作者真正是用丰厚扎实的学术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出了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9、《金庸散文集》 金庸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
本书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本金庸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汇集了金庸发表在《三剑楼随笔》中的一些杂文,以及早年在《大公报》发表过的旧作,对于金庸的粉丝来说,绝对不容错过。
本书看过之后有三点感想:
一、金庸的多才多艺实在令人佩服。书中有不少属于评论性质的文章,内容涉及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围棋等方面,无论是讲什么,金庸均能娓娓道来,言之有物,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艺术修养,由此不难明白金庸何以能用如椽大笔构建出一个波澜壮阔、无所不包的武侠世界,因为他有这样深厚的知识底蕴。
二、金庸一以贯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情怀。从金庸当年创办《明报》便足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责任和担当。1966年1月,金庸在《明报月刊》创刊号发刊词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坚信一个原则: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在他主掌期间,《明报》、《明报月刊》都是以敢讲真话、不偏不倚的形象屹立江湖;而在他的笔下,能够诞生像令狐冲这样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英雄。
三、金庸文章确有其独到之处。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独特的魔力,而这种魔力从他早期率性而为的这些散文中也可见些端倪:文章词藻并不华丽,但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行文看似简单,却趣味多多,让人读来有增知启智之感;语言平实,但仔细品味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蕴含的感情。凡此种种,便可见未写武侠小说时的金庸,早已是储才于身,只待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罢了。
声色犬马,不如读书人生在世,所好甚多,吃喝玩乐,声色犬马,不一而足,但是与其他爱好相比,读书可能是最好的一样,因为任何一种强烈的感官享受过后,带给人的往往是极度的空虚和失落,而只有读书不会。也许清人袁枚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读书胜于他好的注解:
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晴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