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影响,最近不少朋友问我有没有书单,我从未有什么书单,读书也不成系统,从前没有,将来很可能也没有。向来是喜欢读就读,不喜欢就放一边,读得懂就读,不懂就放下,什么时候想起了就重新拾起来,不强求是我最好的读书状态。
言归正传,书单是没有的,仅剩记忆中的碎片。
零碎的时间喜欢读诗词歌赋,尤爱李白、东坡、柳三变、纳兰、仓央、海子。偶尔看看鉴赏,私以为最好的鉴赏莫过于自己脑海里映射出来的那个画面,可意会不可言全,一切美妙尽在心中。“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刚好配以今日之天气。
文学小说实是不胜枚举。文字鲜活、描写精妙的有梁实秋《雅舍小品》、林语堂《吾国吾民》、钱锺书《围城》、杜拉斯《情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夜深人静时可尝试一个世纪一个家族一堆破碎伦理的《百年孤独》;结构清晰而细腻的可选《简爱》《呼啸山庄》,三毛张爱玲的也不错;人物情感变迁和深度可阅《苔丝》《红与黑》《雪国》。如果没时间或者不喜外国文学小说可看沈从文《边城》、老舍《四世同堂》。每一本小说都是一个世界,那些虚构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活生生的存在,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群人。途中,我们可能相遇,相识相知到相互扶持,走着走着,散了,有的不复相见,有的会重遇再识,恍然大悟原来一直都在;又可能从未遇见,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并不适合自己。
历史类书籍看得不多,《世界简史》是基础,《南渡北归》真真是看到了民国大师们尽显文人风骨,《明朝那些事儿》读起来有趣,钱穆竖排繁体版《国史大纲》,还有《万历十五年》《资治通鉴》等等。我认为对历史不以批判目光视之,而以省思态度待之。
推理刑侦如东野圭吾的《恶意》《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都是一口气读完的,脑子也不够用了。人性这东西真叫人不敢直视,不知所起的爱恨情仇牵扯的是一辈子,爱也好,恨也罢,适度方是最理想的存在。
很喜欢中国古代智慧,《老子》《庄子》《大学》《中庸》等等,尽管我都读不懂,可是喜欢的就是那些文字的感觉。“道可道,非常道。”我认为,百家争鸣和民国时期是中国两大思想文化大繁荣时期,有着许许多多大师级人物,高山之高,仰止啊!
最近,我在读《正念的奇迹》《乌合之众》《断舍离》,对人对物似乎有了新一层的认知,在此就不多说了,如果有时间我会写关于这些书的思考。
好书与否,别人是给不了你建议的,要看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思考都不一样,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是浅薄还是深刻,是明确还是不明确,皆需自己去寻找。至于该如何读书更是无从考究,都有属于各自的最佳方法,又怎会有定法呢?倘若是为了考试,那是有方法可循的,但那不是读书。请记住,读书是内化而外化的过程,需要过滤掉和留下什么,除了自己谁也无法决定。
阅读,沉淀,最重要的是内省。我读过的书有的只剩某个片段,甚至只有书名了,可是有些东西是抹不去的,譬如思维,不经意间它悄悄的变化着,融入骨血。有时候,碎片就是精华,拼起来就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