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孩子亦然。
称赞的方式不对,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而正确的赞扬方式才能让表扬起到效果。
1.你需要对孩子进行具体的表扬
孩子的考试成绩好,家长夸“真聪明”;
孩子画了一幅画,家长夸“真聪明”;
孩子完成拼图,家长夸“真聪明”······
这种夸奖只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灌输一种错误的观念:你做得好是因为聪明。
过分强调了聪明这种偏向于天赋的特征,而让孩子忽视了自己努力的过程。
如果父母更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视孩子努力的过程,常常会让孩子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挫折感。
家长们在夸奖孩子时,总是用“真棒!”“太好了!”“好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用语。
其实这种表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孩子不能明确地知道到自己具体哪一点做得好、好在哪里?
在表扬中帮助孩子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是关键性所在。
比如:“你刚刚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里,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因为你懂得爱护环境,所以,你做的很棒。”
而不是说:“真棒,妈妈为你骄傲。”这样带着个人感受的话语。
家长具体的表扬,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为什么好。
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日后就会在这方面越来越努力,做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方面共同进步。
2.态度、语气要真诚,客观而真实
大人表扬孩子的态度和语气,有时候比说的内容更重要。
表扬孩子时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实事求是。
因为孩子非常敏感,父母一次的虚伪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的言辞。
敷衍、夸大其实的表扬并不能让孩子产生喜悦、激动的反应。
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产生疑惑、自负、焦虑等负面感受。
比如:孩子比赛得了第一名,家长通常这样表扬孩子:“你太棒啦!只要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还能拿第一!”
孩子不仅没有因表扬获得愉快、满足的感受。
反而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产生焦虑和压力,甚至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觉得父母不知满足。
不要夸大孩子的行为效果,要客观真实地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其中表现出的良好品质进行表扬。
即先提及孩子的行为,再表扬。
这样的表扬可以让孩子从中进行反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自我审视。
3.对表扬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
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最好还能对事情本身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值得表扬的点。
但对于不足的地方也要提出来,给孩子分析原因,思考该如何改进,让孩子明白下次遇见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更好的解决办法。
例如:孩子自告奋勇要帮妈妈浇花,结果因为每天浇的水过多,盆栽开始慢慢枯萎了。
这时,家长要对孩子的爱心和毅力做出表扬,也要注意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告诉孩子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如何浇花、养花。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反面,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这样的表扬不仅培养了孩子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孩子建立起更明晰的是非判断准则。
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能力差。
因此,成人的引导、奖励与夸奖、赞美至关重要。
夸奖、赞美儿童,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
得到夸奖、赞美,这种良好的动机会进一步强化,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样去做,发生“行为迁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
帮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要用你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