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在内蒙古赤峰举行的第六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考古专家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发现一幅史前岩画,记录了天外陨石降落于史前人类居所的生动景象。据岩画发现者、内蒙古红山岩画研究专家介绍,这幅岩画磨刻在一块磁铁石上,从周边出土文物和岩画磨刻方式判断,岩画处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
这一重大发现,为史前已达到相当文明的族群——红山文化先民“史前文明”消失的原因提供了宝贵材料,也足以说明,中国的陨石文化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文明时期。
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产生了为数甚多的陨石艺术器,形式多样,丰富之极,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到如今,除去宗教、政治和历史、文化、科学等因素,陨石本身特有的奥秘与神秘且强大的能量仍吸引着人们不懈探索挖掘。
近年来玉雕市场也受到“陨石雨”的“光顾”,且这场“雨”愈演愈烈,雨势也越来越大,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玉雕大师叶遂群叶老师,听他聊一聊关于陨石的奥秘。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陨石这种材料的呢?
第一次接触到陨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第一次接触可以用于雕刻的陨石大概是在三年前,和资深陨石藏友比也算是新手、学徒。
印象里那时候认识一个在新疆做生意的大连人,恰巧看到一块和田玉原籽大小的陨石,觉得光泽感、细腻度都很不错,还是比较适用于雕刻的。
陨石材质和其他玉料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陨石在陨落后,由于陨落位置、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质地、特性等方面都有不同,以苏工角度来讲,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质地细腻的料子,所以甘肃省景泰县出产的“黑又亮”陨石是最适合用于雕刻的材料,质地纯净致密,且具有其他玉料没有的金属光泽,适合做一些时髦、新鲜的题材,符合当下的审美习惯。
在您打造的诸多陨石作品中,什么样的题材最受欢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灵感呢?
题材方面,兽首类的扳指,人物类的小地主、小沙弥,还有一些藏传佛教的法器、军械类的子弹等等,行情反响都还不错。
没有刻意去设计或者说追逐灵感,往往是拿到材料就会萌生这样的念头,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试做出成品打磨完成后发现效果很好,也算是无心插柳。
据说陨石除能避邪、旺财以外,还同时具有保健、益寿等作用,您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从古以来,陨石本身特有的神秘且强大的能量就被认为具有镇宅和避邪双重作用,以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从佩戴陨石之后确实有一些顽疾发生了有效的变化,也看到过一些“星友”用陨石冲泡茶水,并且健康情况得到改善。
不过,确实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五月份之前,我的孩子检查出腱鞘囊肿,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我们原本是打算七月份暑假再进行治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配了一串没有抛光的陨石原石手串,从五月份到七月份两个月的时间,囊肿至少消了三分之二,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
当然,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研或从医人员,仅仅是分享一下我身边发生的实事,陨石还有许多奥妙值得细究,静待进一步验证。
今年的陆子冈杯陨石表现非常亮眼,您对陨石的市场行情和未来发展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陨石的关注度是在持续上升的,新兴事物风险较小,新的材料也能够吸引新的消费人群,而这些能够接受新兴材料的消费群体,对时尚新颖的题材接受度也会更高。
从工艺雕刻角度来说,建议立足根本,利用陨石本身的特色,如抛光后的金属光泽,尝试雕刻立体件,妥善与材料本身的质地完美融合。
陨石是来自宇宙的宝石,在科学研究、工艺雕刻、收藏鉴赏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价值。未来陨石的收藏与研究、发现和利用仍然会是陨石文化发展的主流,陨石的价值将会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而水涨船高。
与玉石同行很多年,叶遂群老师一直乐于尝试新兴的雕刻材料,如他本人所言:“想到了就去尝试,过于计较得失,反而会变得游移不定、迟疑不前。”这既源于他随缘而定、随遇而安的舒朗心性,也源于他对玉、对玉雕艺术的深刻理解,对玉雕市场也有着熟悉的认知。
作为敢为人先的苏作玉雕大师,叶遂群老师将陨石带进苏作玉雕市场的同时,也给甘肃省景泰县的陨石市带去了一场规模可观的“地震”,陨石的奥秘无穷无尽,留待人们潜心体会、用心发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