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Z博士向我打听了一些我们公司的事情,他想入职我们公司有点让我感到意外。我反复对他说,我们公司条件不太好,好几个博士同事在公司也挺郁闷的。
他说自己只想找个可以做科研的地方,其它条件要求不高。我仔细询问了他的一些条件,发了篇10分SCI论文科研能力还可以,但是他年龄偏大身份证比实际年龄大两岁82年生,这就很尴尬了。
在高校,很多40岁左右的老师已经评上教授了。而Z博士甚至在学校“非升即走”政策之下,连工作都难保。因为他工作3年没有如愿申请到国家基金,职称晋升无望。于是他萌生了到我们公司的想法。
我问他能否去省内其它几家和他专业相关的单位,他说那几家单位要求很高,要么要求发高水平论文,要么要有很好的人脉才行,去不了。
我建议他好好努力争取在现在工作的学校获得职称晋升,缺什么补什么。因为他这个年纪去哪儿都不容易。
任何一个单位,资源总是向那些优秀人才倾斜,一个40多岁的普通职工很难获取行业资源,发展前景应该十分有限。
职场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马太效应的缘故。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咸鱼想要翻身,真心不容易。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读博有风险,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读博士之前真的需要好好考虑清楚。科研这条路其实很艰辛,一旦读了博士以后基本上就在科研赛道上比拼了。
Z博士的现状让我原谅了自己当年选择博士退学。只有自己去到那个环境,我才认识到自己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土头灰脸回到公司后我一直很消沉,至今都还没有建立起半分自信心。这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自我认识,不明白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
这些天办公室同事成天趴在电脑上写资料,时不时在纸上画各种图纸,一副很专注的模样。她可能又在思考一些发明专利吧。这些东西虽然暂时无法转化成生产力,但是可以包装成科研成果很实用。
脑子灵光的人总是会削尖脑袋做那些对自己晋升有帮助的事情,而不会去理会其它。像我这种笨人就总在考虑一些虚无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东西太假了,这样太功利了,那样不公平之类的。
人在职场,能够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就是能力。我想我自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了,不能再这么晕乎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