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电子设备这件事上,有时候,我真为我们上一辈感到心酸。
作为晚辈,教前辈们使用智能机的任务自然会落在我们身上。这种体验,可以让你更多地理解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学生——一群尚不谙世事的熊孩子——还没有对课本上的知识建立系统的理念,同时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所以我就想,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上一辈对于“智能机时代”下的电子设备操作的如此不适应?
很容易想到的是,衰老,以及衰老所带来的记忆衰退、认知减缓等因素会是原因之一。
另外,不仅仅对于前辈们,对于所有人而言,好的产品设计,可以让你对产品的使用越来越熟练甚至越来越喜欢,而差的产品设计只会让人越使用,脑子里越是一团浆糊。差的产品缺乏统一的设计语言,缺乏统一的操作逻辑,缺乏对界面设计和流畅度精益求精的态度,杂乱无章的功能拼凑只会让用户摸不着头脑。所以你如果还在用那个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弄出来的东西,还是赶紧屁颠屁颠地去换了吧。
但转念想,上一辈中也依然存在那些对于智能机操作并不会感到不适应的人啊,而且对于社会经验更加丰富的他们而言,咋一看是应该比我们更加了解这样的东西的不是吗?
我一直相信任何问题的原因都不会只是外在的,而对于这个问题内在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上一辈们缺乏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经验,进而导致了对于智能机完全的陌生感(这里的计算机并不是指广义上的计算设备(Computing Devices),而是指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当计算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我们上一辈从个人情感上更多地应该是对计算机比较反感的。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小孩子们的游戏机。在那个年岁,他们还不能体会到计算机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遇到需要查询的问题,依然会首先想到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了解的(这可能也是他们这一辈人容易过度重视周围人感受而忽视自我内心声音的原因之一),他们甚至至今都不晓得浏览器具体为何物。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树立利用互联网来解决自身问题的意识。而相比于“诺基亚时代”的手机,我觉得智能手机跟个人电脑的操作逻辑是更为相似的。就与用户有直接接触的部分而言,除了输入方式的不同,我甚至无法说出它们有任何其他本质上的差别。我想微软也是看到了它们操作上的一致性,便开始了「统一全平台,闷声发大财」的征程。当然,这是玩笑话。
所以,由于缺乏了对计算机的使用经验,尽管上一辈们对“诺基亚时代”的手机使用良好,而跳跃到智能手机的使用后,学习曲线也依然会变得陡峭。这就好比学生旷课,连续多节课不去之后,后面再想听懂就得自己花一番功夫了。
大多数老一辈们还就像互联网时代的婴儿,很多已经被证实的谣言、那些以营销为目的的讨巧的段子、看似正确的民间科学、具有煽动性的不当言论等等,都以他们的微信为主要载体在朋友圈里面传播着。他们缺乏对于互联网上事物的判断是非的经验,缺乏在互联网下独立思考的勇气,而且又对利用互联网来解决生活中具体的问题缺乏意识,从而导致他们依然尚未形成互联时代下的思维方式,更遑论互联网的时代可能都将要过去,大数据的时代就要到来。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但又绝不仅仅只是「连接、共享、无边界」。它应该是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地去关注完备条件下的一切,关注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体本身,关注这个个体过去的一切,进而做出判断与决策,甚至预测未来。它以互联网为基础,但互联网又仅仅只是最底下一层薄薄的地基,而居于上的万丈危楼已是对现有世界面貌的全面改写与深化。
作为我们这一辈,在这个人类文明呈指数级爆炸可能已经到达拐角的时代,如果像大多数上一辈不重视计算机那样,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嗤之以鼻,那很可能我们也会为我们如今的「旷课」日后付出代价,甚至再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悦纳新事物,就是悦纳未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