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看到男宝妈妈指着自己儿子说“我家到底是男孩,就是比女孩皮”、“我家到底是男孩,就是喜欢买汽车”、“我宝到底是男孩,就是懂得谦让女人”……所有这一系列语言背后,她都在刻意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我儿子是男人,不带有一点儿女人的特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走上社会之后,男性会抱团成为一个群体,长人成人的男性,在此时会面临一个选择:做自己,或被群体同化吃性别红利——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后者,毕竟向下滑更轻松。
而温柔的、敏感的、纤细的男生会被嘲笑为“不像男人”,被男性群体排斥。男人很恐惧被群体排斥,因而女性元素的“渗透”。
就像《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写的:“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不是粉色的,他的头发上没有蝴蝶结,他不傻笑。他是标准的、无标记的性别,而不是非典型的性别。”
2、
《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3年,英国网球运动员安迪·穆雷赢得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因而被媒体赞颂为结束了英国“77年的等待”,但实际上弗吉尼亚·韦德在1977年就赢得了温网的女子单打冠军。3年后,一位体育记者告诉穆雷,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赢得2枚奥运网球金牌的人”(穆雷准确地回答:“维纳斯和塞雷娜各获得了4枚金牌。”)」
看到穆雷这句话,一时间我竟有些感动,但回过神来仔细想想发现不对——他只不过是说出了事实,没有欺负女人而已,我就感动了?
同是这句话,如果由女人口中讲出,我绝不会有这种感觉。
这令我联想到另外一件事:宝宝住院那几天,恰逢医院保洁请假,没人打扫,屋里比较脏乱。妈妈们陪孩子,在场的几位爸爸中,只有一个人说:“没人打扫,我们只好自己收拾了”,说完他把自家床位及周边收拾得干干净净。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也是“一时间感动起来”。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样的操作,对于女人来说,不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吗?不收拾的才不正常。
所以啊,同样的事情,对女人来说只是平常,对男人来说却很“了不得”,由此可见,男人和女人显然没有使用同一套评判标准,社会对男人的包容度远远高于女人。
在读的一本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意如下:
3、
“占了一半人口数量的女性,被视为小众群体”。
这句话,使我联想到一件事:
有一次,我女儿生病住院,有一位男护士来到病房为孩子们输液。他走后,另外两个小病人的家属(女性)开始取笑男护士,说他“一个大男人,干这个工作很没出息”。
在她们的认知里,护士是女人的工作,男人干女人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侮辱。
你品,你细品,她们到底是在嘲笑男护士,还是嘲笑自己?
所以,为什么占了一半数量的女人,会被视为小众呢?答案就是,很多女人心甘情愿成为第二性、做男人的附庸,她们贬低同情抬高男人,帮助他继续吃性别红利。
如此一来,女人可不就“很小众”
了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