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女作协的好友微信聊天,谈起创作的感受,我把自己的语音部分整理出来,和友友们分享。
一,关于文笔风格 一个人本身的性格基因,加上原有的文学积累,有一天,当你读到了特别喜爱的作家,比如三毛和李娟,她们的作品一下激活了你原来有的那些东西,使你在原来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跳跃。
我有个毛病,写作之前正在看谁的东西,落笔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像那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写作前只读基因相似的作家,不敢随意读书,因为阅读范围太大的话,我写的时候,文风就会飘忽不定。
写童年系列的时候,我在拆解先锋文学作家莫言和余华,他们讲故事的口吻特别精炼,因此,我在修改的时候,每个可有可无的字都会毫不留情地删掉。
童年系列,我是注入了感情和心血的,它不像平时写随笔,想到哪儿就写出来了,童年系列,我写完后会放置起来,第二天再去改一下,直到第三天最后修改后,才会把它放出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个童年系列里面的视频“回姥姥家”,西瓜君已经展现一个多月了,现在仍然有收入。
二 关于自我调侃 坦率地说,文章里面的自我调侃,是受王朔的影响,人活到这个年龄了,好多事看透了,能跳出来了,嘲讽自己总是比嘲讽别人要好,也更受欢迎。
我妈吃醋这事儿,我其实挺痛苦的,但又能怎样?你只能通过调侃的口吻把它写出来,疫情之前,悲伤的故事,我就直接表现悲伤,有人有眼说看完了很沉重,你还不如写点儿轻松的。
那以后,我努力把文章写轻松,一方面是因为性格所致,我喜欢恶作剧,热衷于开玩笑,捉弄一下身边人。有时候跟我女儿或者我先生说话,一本正经地说着,说到最后,我已经开始开玩笑了,他们却不知道,直到我哈哈大笑,他们才意识到被我绕进去了。一方面也是为了兑现只言喜悦不言殇的承诺。
三 为什么一直笔耕不断?我在退休之前是特别忙的,突然一下子清静悠闲了,感觉像一个浮萍似的没着没落,我必须把自己聚焦在一个事情上,在这件事上不断显出成效来,才觉得小船抛锚了,才不会今天头疼,明天腿疼,这也是一个自我救赎。
我妈妈是个非常浪漫,超级敏锐的女人,她很喜欢欧美文学,我爸爸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他们两个人,都很羡慕和喜欢会写作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附了一些魂魄在我身上,我总觉得写作不光是为我自己,也是为了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
我记得毕飞宇说过一句话,他说,你要是想在写作的路上走得远一点儿,一定要把自己家里人先写明白,因为家里人是你最了解的,如果你连家里人都写不明白,你很难把其他事情写明白。
如果只是享受退休生活,我拉小提琴也很享受,拉琴时从不觉得累,时间飞快逝去,但是比较起写文章来,写作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我就想把时间在花在写作上,然后每天睡觉前,也觉得挺充实的。
因为练习小提琴,听了很多交响乐,交响乐有主旋律和副旋律,久而久之,在写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主旋律和副旋律,比如,一段文字后面隐含的意思是什么,村上春树,他写交响乐和文学的互通性,介绍得特别到位。
四 写作需要放松 有时我们想哗众取宠,在写的时候,就没办法做到收放自如。有人说,写初稿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舒展开,天马行空地写,不管别人怎么想,修改的时候,再把不妥之处修改一下。
谁不喜欢掌声,谁不喜欢爆文,但我们越想,越不容易写好,反而束缚了自己,反之,轻松地写完了,没想到出了一个爆文。互联网写作,就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像运动员比赛,太在意了,就不容易赛出好成绩。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