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7-7 去散户化?凭啥?

2017-7-7 去散户化?凭啥?

作者: Jasmine_yao | 来源:发表于2017-08-12 00:28 被阅读0次

    “去散户化”在近一年来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几乎所有场合、所有人群中,都能听到类似说法,包括7月1日起实施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有些人眼里,也是“去散户化”的举措之一。

    为什么要“去散户”?据说是散户投机性强,股市的很多弊端如暴涨暴跌、无厘头的恶炒、甚至2015年的股灾等,都是散户过多引起的。散户除了被割韭菜,还负有兴风作浪的使命,真够伟大,够了不起的。

    就大多数而言,散户行为确实带有很大盲目性,“充满了情绪而少有理性思考的力量”。

    但散户有2个天生缺陷。

    一是散。百姓百条心,彼此的理念、判断、利益考量千差万别,其力量很容易互相抵消,形不成合力。

    二是变。散户的交易更符合人性法则,缺少计划性,往往昨天想好的今天就会变,前脚刚买进后脚就担心,每天都在“否定之否定”中。这使散户的行为哪怕一时产生出所谓羊群效应,也很短命。

    因此,在一个散户占主导的市场中,价格的波动也许会很大、很频繁(这取决整体供求状况),但以日常性、区间性的震荡居多,就大势而言,很容易“原地踏步……走”,有十分能量,只能使出六七分,容易形成相对均衡、高稳态的市场。有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了百年股市历史后就总结过,“由专家和投资大众相结合时代的股市是最平稳的”。

    沪深股市也有过“专家与投资大众相结合”时期:1995到1999年。最初的草莽时代结束,股市规模已达到不是某些个人可以操纵的地步,机构投资者尚未成长起来,一批最早崛起的股评家中的佼佼者成为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专家群,虽然他们中也会有人为一己私利“造势”,但远未到“黑嘴”程度,更重要的,他们都不掌握巨资,其本身的交易行为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几乎为零。

    那时没有涨跌停板,监管层也不怎么管交易行为,市场的供求状况也相当宽松。宽松到什么程度?全部流通市值1000多亿,资金存量却有300亿——折算成现在的现金市值比,如按25万亿的自由流通市值,相当于有7万亿的资金存量。

    现在的市场,有7万亿的资金会炒成啥样?看看5178点行情就知道了,那波行情,最高流通市值57万亿,比现在高36%;保证金余额的峰值3.5万亿。仅仅3.5万亿就把股市炒成了故事,再有3.5万亿,树都有可能长到天上去。

    但1995年,除了关闭国债期货,有3天脉冲行情,相当惊人,余皆在平衡波动中——即使那3天的脉冲行情,也没脱离平衡的框架。

    原因何在?就在我上面说的:散户力量更容易相互抵消,容易受内部均衡力量的制约——打破均衡,从来都是主力、集团资金的事。虽然散户冲动起来很怕人,但没有计划性,没有长性,很快就会否定之否定,被否定掉。因此这种冲动,看起来会使个别时段的波动很大,但实际上,只是把足以造成破坏性巨震的能量,转化成了日常的、不具有破坏性的小震。

    1996年是牛市。后来的牛市,都会有一个宏大主题:2245点是为刺激内需,6124点是为解决股改,5178点是为国接盘,总之,都是“需要牛市,所以牛市”,和股票投资的本质诉求无关。唯独1996年的牛市主题是“价值发现”,且从头贯穿到底。20年股市,唯有在散户占主导地位时,出现过一次以价值发现为主题的牛市,说散户是投机之源的,不觉得是一种讽刺吗?

    牛市在1510点结束。后来的牛市,2245、6124、5178,无不以惨烈的暴跌告终,然后是漫漫长夜。而1510点的牛市涨了3倍(沪综指2倍、深综指4倍),却奇迹般地没有暴跌,而是非常平稳地整理,过渡到下一轮牛市,新股发行也没受到任何障碍、质疑。原因何在?还是在我说的:散户因为散,难以形成合力,有十分能量,能发挥出七分就了不起了,所以牛市顶多只会在估值上涨过头,不会在能量上涨过头。在估值上涨过头的牛市不可怕,可怕的是能量上的涨过头,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正常价值回归来修正,后者需要跌过头。而且因能量耗尽且透支,需要更长时间来积累新的能量。

    相反,1999年5•19行情之后,因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也因政策需要,行政力量开始介入股市,牛熊的循环就变得非常暴力。涨就涨个不停,跌就跌得要命。原因?就在于:无论机构力量还是行政力量,都有一个共性:行为目的性强,操作计划和组织性强。当这2支力量形成高度的一致——机构的市方向和行政引导方向一致,机构本身的行为又高度一致,原本分散的、自行其是的散户力量就有了“主心骨”,被驱赶到同一个方向中,散户的冲动性与盲目性,因为有了头羊的带头冲锋,被充分放大,内部的均衡机制失效,原先十分能量只能用掉六七分的,现在可以用掉十二分,甚至二十分,使每一轮牛市不仅在估值上涨过头,更在能量上涨过头。这样的牛市,一旦结束,当然就是惨烈的暴跌+漫漫长夜(1510点前也有一波熊市跌得十分惨烈——1993年的1558点,那主要是扩容速度过快,1558点时,有74家上市公司,至325点前,已增加到216家,扩增了2.53倍,因此在那轮调整中,股指大幅下跌,市值却一路新高,从能量角度说,1558点的牛市并没有在能量上涨过头,其后只要把扩容速度降低一半,股市就不会这样惨烈,这和2245点后的几轮牛熊循环是有区别的)。

    市场最怕的是什么?一致性!中国的机构,都是近亲繁殖的,又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证监会,有事没事就找他们开会,发通知,打招呼,无论私情、公谊,都好得很,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趋向一致,一旦机构的共识形成,行为趋向一致,按照集团资金和散户资金能效1:5定律,所有的散户资金都会被裹挟到同一个方向中,市场不再有任何缓冲力量和平衡的制约力量。

    所以,十多年前,也就是5•19行情前后,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说机构投资者可以稳定市场时,我就说过,机构不能稳定市场,反而会加大市场的大起大落。事实胜于雄辩,十多年,三轮牛熊循环,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机构是市场的引导因子,其一发可四两拨千斤。散户是市场的随机因子,当机构是理性的,散户就是理性的。没有机构的一致性行为兴风作浪,散户就是市场的超稳定力量。当有机构的一致性行为兴风作浪时,散户就是投机能量的增效剂。因此,加大机构行为的规范和监管,才是正道。如想通过“去散户化”来提高市场的稳定性,那还不如直接“去机构化”。当然,“去行政化”,那是绝对必须的!

    “去散户化”的第二个理由是“美国股市就是如此”。确实,中美股市有很多差异,比如,A股做短线的都是散户包括散大户,美股做短线(日间交易)的都是机构。美国有401K条款、企业年金制度,都是强制性的机构化投资,中国没有。在交易环节和信息获得上,美国的一般个人投资者长期处于受歧视、绝对难以克服的劣势状态,这使通过信托基金投资成为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启动的华尔街改革以来,以及近20年互联网兴起,美国个人投资者的处境已有了极大改善,但习惯性势力依然很强大,为此,彼得•林奇退休后,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和帮助散户直接投资,另一位大师威廉•欧奈尔也每年到全美各地做免费演讲,以推动个人直接投资)。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在交易便利性、信息获得的便利性和公共性上,全民无差别共享的市场,这使得中国股市更有利于个人在公平条件下的直接投资。这是中国股市的骄傲,不是弊病,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取向在股市基础设计上的体现!“以美为师”是该的,“唯美为是”,不知其可否。

    “去散户化”的第三个理由是机构的专家理财更好。好到什么程度?还是事实胜于雄辩: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标普500指数获得8%的年均复合增长,但美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只有年均2%多一点。原因一是交易损耗——大资金的进出冲击成本更高。二是管理损耗——基金所收取的管理费和利润提成。彼得•林奇对基金收取管理费十分反感,他说我们那时基金,只提取利润的15%,不收管理费,现在不管盈亏都要收管理费,而且利润提成比例普遍达20%以上,上一年份的盈利明星甚至可以收50%,简直就是掠夺(所以去散户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机构利益,难怪他们那么起劲,上下游说)。

    还有一个原因,是最根本的:无论散户还是机构,投资盈亏都符合统计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亏二平一赢。如果一个投资者,自己不能成为“一”中的一份子,想通过基金投资进入“一”的行列,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因为除了基金本身也是七亏二平一赢,还要收取管理费,还要业绩提成(但没有亏损补贴),还得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由大资金进出带来的冲击成本。

    挑选基金其实比挑选个股更难,基金的业绩比上市公司业绩更不稳定,更不具有可预见性。比如,你在2012年选取上年投资业绩前10名的基金经理投资,那么,5年来,你的组合收益就是5.17%;如果你反过来,挑选业绩排名最后的10名基金经理进行投资,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7.12%的投资收益。但令你沮丧的是:这5年,国证A指涨了1倍!我统计过,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去年利润和营收都增长的,今年继续增加的概率可达到52%,而基金只有3.41%的可能,保持业绩趋势的稳定。

    以我看,中国股市波动性大,波动的频度高,散户投资具有更大优势,前提是要管控好自己,学会一些方法。

    至于当前市场,我想最值得期待的悬念就是:创业板指数能否在这里构筑出一个中期底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7-7 去散户化?凭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ld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