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2《知行合一》~读书摘要与感悟

2020-12《知行合一》~读书摘要与感悟

作者: 项_1c5f | 来源:发表于2020-12-24 13:23 被阅读0次

    一直以为阳明先生的思想融合了佛家禅宗思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融合了禅宗思想⇒慧能+神秀

    神秀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佛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本自具足,神秀时时照镜子。

    所以阳明心学融合了佛家的空性+儒家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

    第一章:无善无恶心之体

    根据书内容,只记录自己思考一二

    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吗?

    阳明心学刚开始传播也是口耳相传,像极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1.问:回答《大学》为何说仁爱应有厚薄?

    答:我们头足有轻重之分,非要舍弃一面,肯定舍手足而留头。倘若刻板主张万物一体,不分主次轻重,亲人与路人都要饿死,先救谁?自然亲人,天理如此,良知如此。

    这里与佛家思想异同:

    佛家有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旨在说明同体大悲。

    金刚经有云: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所有相都是虚妄,那么所有相都是无差别么的平等。

    儒家尊卑亲疏有序。

    佛家同体大悲,众生平等。

    2.草木也有良知?

    人是万物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良知,所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的良知,天地万物与人原本一体。

    当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自己的家园。(表面意识觉醒,深层良知还不够)

    3.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的异同

    王阳明解决问题在内在

    ⇒格即正的意思,物⇒即是事情,即是意念。

    致⇒实现,知⇒良知

    在事情上,念头上不断扶正,不断反思,最后实现本自具足的良知彰显。

    朱熹解决问题在外在

    物⇒外在的万事万物

    格⇒寻找探索

    致知⇒找到本身包含的知识道理。

    比如:同样看一棵竹子

    朱熹看到:竹子青色的,中间空的,结实。功用⇒可以做杯子,可以做建筑,做栅栏。

    竹子根系发达坚韧不拔⇒我们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

    王阳明:竹子喻人谦虚,坚韧不拔,精进。

    我与竹子一体,吾心自足,我心即宇宙,我心即竹子心,我天然具备竹子所有美好品质。如何扶正我的心让其谦虚,如何精进让我的心坚韧不拔,。

    朱熹⇒看到外在的事物的规律,然后其原理,功用,再上升到精神层面。偏重于经验总结,从因到果,最基本的经验总结上升到事物规律。

    有点像经验主义。

    从一点点的知识获取里最后找到那个内在规律。

    王阳明⇒良知在那里,结果在那里,我的良知知道一切,所以我是不断精进,不断革除自己的恶,自己的私意,最后回到那个良知。从果到因。

    同佛法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华严经》有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4.王阳明与徐爱对话之思考

    孝忠信仁需要读书和向高手学习而得吧。

    阳明说一切道理在你心中,光明这颗心,真诚这颗心就足够了。

    徐爱是有道理的,心不仅仅是光明,现在看来,飞机大炮,还是需要学习的,在精神领域,在人伦道德范畴光明良知,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要光明良知与学习技术相结合。

    中国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中国重道德,轻技术。

    4.善恶即是一物

    那么这里的善恶与佛家的,空色,空有一样,真空秒有,空即是色。

    良知无有不善,发出的意确有是非,恶出现在意这个环节上。

    恶是出现在应物之际,私欲萌动之结果。

    意也是无善无恶,因动私欲而后有恶。

    闲思杂虑,胡思乱想背后其实是患得患失的担忧,对名利得失的迷惑。

    心中要存一个善念??心中不能遗留任何一个念头,如眼中不能进一点灰尘。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无善无恶心的心是最自然的状态。

    花园除草故事!!薛侃与阳明,黄金,粪便。

    为什么活的很累??我们与外物产生对立,自己标准衡量外物,(用良知衡量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

    不刻意,就是好恶全凭天理,别无他意。

    拔草⇒现在草妨碍花的生长,就该拔(无善无恶并不是不该拔,遵从良知)今日没有拔干净,明日再拔,如果今晚一想到还没做完,就睡不好,这就是私自。

    雨落身上不烦恼,规律。诽谤自然消退,不烦恼。

    只有做到不以自己私意衡量外物时,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心灵得到安放。

    第二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生观

    张载⇒为天地立心……

    刘秀⇒当大官,娶美妻。

    东汉桓温⇒不能流芳百世,亦遗臭万年。

    1.人人可以尧舜

    孔子上智下愚(大部分人不平等)儒家的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

    阳明,下愚不是不移,不肯移,致良知,就是圣人。(佛家众生平等之说)

    传播心学⇒遇到愚夫,把自己当成愚夫(佛法善巧方便)

    2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心学起点就是独立意识,独立精神。(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想起陈寅恪培养人的目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阳明先生思想里有这个气质。

    朱熹与阳明:朱熹是改为新民,阳明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什么?

    朱熹认为新民,因为人生下来的动物属性,人生下来就是残缺的,需要不断格物致知,不断革新自己,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管束,强行进入设置轨道,最后到达圣人,完美无缺人生境界。(重管理)

    阳明亲民:爱人给他自由,身体上思想上,不强迫自己意志,以及他人意志,致良知,爱天下人。

    狂者:一心一意立志做圣人的理想主义者。

    良知遇到不公平时,敢于抗争,用勇于抗争,就是为自己抗争。杀身成仁。

    佛家教人忍辱,阳明教人抗争。

    3.内圣外王

    向来政治的血腥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强扭在一起。内圣外王本来是割裂的。

    在阳明这里,良知自然道德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做事,就可以内圣外王。外王并非功业,而是良知彰显。

    声色货利始终是儒家排斥的,良知在声色货利里用功,没有蒙蔽,也是符合天理。

    4.不过度,不执着

    陆澄听到儿子病危,愁容满面。阳明说大好时机⇒修心!!练心。

    中和⇒七情中和,性情,性⇒仁义礼智信,情⇒人的七情(朱熹是要灭七情,只有性是天理)。

    阳明⇒性和情都是天理,七情良知固有,七情要自然的流露,中和才是天理,不刻意,不执着,不过度,不逆情,不立异。

    举例⇒632李世民放囚犯回家过年。守信回来,赦免。

    李世民放囚犯安的什么心??私心,粉饰太平。囚犯趋利避害,私心。一场表演。

    如果如此,放一批都回来,还有什么法律??

    孔子与几个弟子对话,谈志向。

    子路(勇),冉求(富足),公西赤(礼),三个人想掌握人生这条波浪线,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三个人确定自己是一个器皿)。

    曾皙⇒随波浪前行,到哪里就做合适在那里做的事。(流到什么地方就成什么的器)

    因地制宜,随时变异易。

    5.有善有恶意习气所感染

    心失去本体,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

    每个人遗传基因,后天环境影响,每个人都有大量习气。客套,虚伪。后天修为就是化解习气。

    有的人见闻越多,良知可能遮蔽越重!!

    第三章: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致良知。

    1.良知是道德和智慧的直觉

    孟子良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与生俱来的道德力,只是“仁”的一部分。

    阳明良知⇒本体,赖以身存的唯一支柱,人之为人的唯一尺度。

    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和智慧的直觉力,直觉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良知无所不能,关键需要致,需要光明。

    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良知如同阿基米德的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四两拨千斤。每个人都有这个支点!!!!

    不致良知的变现:①懒⇒习俗遮蔽,比如言行不一,我行我素。②没能力致⇒朱宸濠被“皇帝欲”遮蔽。没能力致。

    2.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见到美色和喜欢上美色之间没有停顿,没有缓冲,它是一种本能,一种条件反射,正如水向下流,水知道向下流是“知”,向下流是“行”,一个人遭雷劈立刻会倒地,遭雷劈是知,倒地是行,。没有人遭雷劈后还会思考“我是倒地呢还是转个圈”,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良知。良知光明的人面对任何情境或是受到外界刺激时,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后必能行。

    产生不善的念头就要把不善的念头克去,需要完完全全从胸中克除。

    一念发动即是行,发动念头就是良知,善念发保持,恶念发克除。

    世人多外衣冠而内禽兽,心理不一,言行不一!

    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

    面对任何一件事快如闪电得出正确答案,毫不犹豫马上去行。⇒知行合一。

    3.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每个人都行按照良知大小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宝贵的,万物一体,万物都是我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做的工作其实也是我做的,别人做出了贡献,我不但不会嫉妒,反而会非常兴奋。

    用身体比喻每个人重要性

    心所安处,就是良知。心安理得。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心安,就说明这件事在你良知大小范围内。

    顺应天地万物之理则心安,不顺天地万物之理则心有不安,安与不安之际,其名曰“知”。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方法论

    方法⇒既是为善去恶的理论,也是我们学习心学的工具,既是知也是行,既是良知也是致良知。

    1.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意之所向,阳明12岁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做大官,阳明说做圣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志向未立定,犹如无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连鬼也不知道你最后能到哪里!!

    阳明立志:学做圣贤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是致良知的志向。

    只要你能存天理去欲望,良知光明,用这光明的良知去行走天下,何事不成??

    立志后,眼里耳里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只专注于自己的志向。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我说话,句句得力。

    凡是学的不够勤快的的人,一定是它所立的志不够深切!!!习气所染,心灵众多毒瘤,祛除毒瘤,需要改过。

    改过两种境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天资高)被逼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戒定慧)外力作用下认识到良知被蒙蔽的过程。

    改过以后就是“责善”,立志,勤学,改过是针对自己,责善针对别人。凡是攻击我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乐意接受内心感激。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便如种树,日夜滋长,枝盛叶茂。

    2、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两种哲学家:

    ①不停奔走⇒请教+传播,如柏拉图

    ②安静坐着,心坎说起⇒王阳明

    a、息思虑(让自己心进入空寂)自然入静⇒停留在此就是枯禅

    b、省察克制,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克私欲扬天理

    静坐两个要点:诚意和谨独

    诚意⇒正念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觉察不诚意,克服不诚意,克服私欲。

    谨独就是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也注重自己行为,严于自律,静坐就是慎独。阳明这里就是自我管理。

    ⑴我有什么私欲?

    ⑵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服这些私欲

    ⑶信心,坚信自己可以克服私欲

    ⑷毅力,强大自制力意志力

    ⑸保持良好心态,不是为了克服而克服(不要目的性太明确)

    ⑹学习,各种手段,良知巨大力量克掉私欲

    ⑺检验⇒实践中检验

    ⑻反思⇒私欲产生的基础,反思到位才不会范同样错误。

    立志(专心于此)⇒慎独(自我管理)⇒意城(意城境界)⇒知行合一(认识知行合一本质)⇒良知

    3.事上练就是练心

    陆澄⇒静坐觉得内心强大,遇事懵逼

    阳明⇒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是阳明心学顶级方法论!!

    事上磨练,练习什么?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就是“和”。

    到人情事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人情事变就是练心。

    第五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1.工作即修行

    心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归宿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并非为修行而修行,着相了,工作就是修行。

    明朝两亭⇒旌善亭(光荣榜)申明亭(黑名单)

    2.放下我

    贪嗔痴慢疑

    3.责人业己

    检讨。反省,督查

    4.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说心外无事,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别去当庸人,没有说别人不是庸人。管好自己的心和嘴巴,你怎能管住别人的心和嘴巴。

    我们并不自信,所以动心。一个空碗,需要外来填充,别人评价就是填充物。

    事未发生,何忧?事要发生,何惧?

    5.心学养生法

    耳鼻目口四肢⇒戒(致中和),养生

    6.心学之勇

    知是非善恶羞耻是良知,接近勇。矫正和改正是真的勇,是致良知。

    7.知行合一的杠杠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杠杠支点:良知

    苏秦张仪窥见良知妙用⇒杠杠《利害关系》

    父母⇒孝顺

    君王⇒忠诚

    同志⇒真诚

    敌人⇒利害

    找准那个支点!!最恰当的支点(中和)

    8.所以恐怖,良知不明

    良知不明,我们的“意”就会恐惧

    战胜恐惧:静坐,事上练习(怕黑黑夜找鬼),做善事⇒赋能

    9.心学与情绪控制

    前摄行为⇒大勇,反客为主,掌控局面

    操纵情绪,控制情绪,控制你面对的一切。

    10.人生规划只能“致良知”

    命运不可确定⇒随感而应

    11.解决囚徒困境的诚

    自己诚意必然得到别人诚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2《知行合一》~读书摘要与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lm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