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60057/16c7e91fa9f293dc.png)
一
在《得到》的《老喻的人生算法》上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引人深思: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凡事都有正确答案;第二,学生的目的就是做对题,得到100分,不要犯错误。
二
我们从小到大的传统的教育,都是以考试论英雄的。那么,只要是考试,就不可避免地追求正确答案,学生按照分数的高低来排排坐,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变成追求正确答案,人人都想要100分,都以回答正确答案为目的。以正确为荣,以错误为耻。
三
人人都想要满分,都不想犯错误。
我也是如此。
记得遥远的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我的语文数学都是100分,就觉得很是骄傲,当然,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一样的。好像到了二年级,有一次不是双百分,就不是很开心,现在看来,是小小的挫败感,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从小到大,都在学习——考试——想考100分——比照100分,然后排座次。然后以距离正确答案的远和近,犯错误的多和少来评判自己,评判别人。几乎是以这个来评判自己的人生价值了。
一直到人生最重要的大考——高考,我们评判的标准,依然是分数。感觉分数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成败。于是乎,我们就更看重分数,更要追求那个正确答案,更要避免犯错误。
而后,我们带着这个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特点,步入了社会。
我们什么都想要正确答案,都想要那个100分,都不想犯错误。
这似乎没什么不对,我们甚至都没有意思到问题的存在。
但是,真的永远有那个满分的、不犯错的答卷吗?
你真的能永远不犯错吗?
显然不能。
你慢慢知道,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所面对的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你不知道该不该做,你做了也不知道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努力了,为什么会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你如果不努力,不犯错,更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找不到答案,我们感觉做了反而很可能会犯错。
于是乎,你就会茫然,你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你就会恐惧,从而逃避,最终没有了行动。
这样的例子,我自己就发生过。
比如,刚做律师,面对涉及到复杂法律关系的时候,不知道答案,就会茫然无措。然而,似乎去请教别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说法,你也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因为,已经没有老师来给你订正答案。
记得女儿小学的时候,关于写作文的事。小学生的作业,有的作文是要反复写,直到写得老师认可的满分,然后考试再考,得到一个满分的作为。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帮助孩子改写,甚至代写作文,以求得一个满分的分数。
而我们是认为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体验,写出她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犯不着为此去追求那个满分。于是,鼓励她写出自己,自然也就得不到满分。
满分重要吗?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因为后来也没见她写作文出现短板,或许为此还有受益。
是不是凡事都有正确答案呢?
我觉得,如果把问题窄化,局限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知识点,是有的。比如:1+1=?,1+1=2.这就是正确答案。
而如果是个复杂问题,就不一定有正确答案了。
为了追求100分,避免犯错误。这个观念,会害人。
为什么?做学生是为了掌握知识,学校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只能用100分,用正确答案来考验人,这使得学生主观上不想犯错误。
而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果还是这种思维,就会误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一是复杂,二是难以验证。所以,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答案,修正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还得等想到正确答案才行动,那么,你迟迟想不出,自然就不会动了。就是那种行动上的矮子。没有行动,自然就不可能有结果。
我想在要做的事,有正确答案吗?
回答是没有。要不要做?——必须去做。
追求正确答案,避免犯错误。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种认知,放在现实生活中,会严重束缚自己的手脚,使得我们难以行动。
要确信自己找到了答案,答案是正确的,自己要做好全部准备再开始行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要产生结果,改变这个世界,唯有行动。
于是,我明白了:不要奢望找到正确的答案后再行动,不要害怕犯错误。你要积极主动,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实践自己,在实践中学习。这个过程,是从认知到行动的一个闭环。
四
唯有行动,才是一切的根本。怎么办?
遵照最小认知单元,不断地从认知到行动再到认知。从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行动一段时间,再来对照自己。对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掉坑。不掉在这个“总是追求正确答案,总是避免犯错误的”的大坑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