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草原狩猎,需要交流,就咿咿呀呀的发出各种声音。遇到狼,就“喔喔喔”地叫,时间一长,整个族群,都用喔来表示狼。动物起的差不多了,一个字的音,不行了,就开始使用两个音的,甚至更多。光表示猎物还不够,要上下左右前后都能表示。还要研究策略,绕后、gank、游走、打野、发育,一个都不能少。从名词就发展成了动词,晚上聊天就说白天的事情,当然少不了张三的八卦,李四的绯闻。形容词、副词自然在这种事中,必不可少。
一整套语言系统就已然有了基本的元素。这是一套信息系统,语言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无论是描述环境(打猎、种植、八卦),还是内心情绪的表达(花言巧语),都是为了传递信息。我们的耳朵又非常勤奋,不管你想不想听,只要他想说,对方就不自觉的接收了。显然这种信息,接收难度最低。音乐是无国界的,变相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整套语言系统,显示了人类的聪明,头脑能够创造出足够多的抽象能够,描述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是,头脑是让我们生存的,不是专门用来创造和记忆的。耗费身体20%能量的大脑,是极其不效率的,吃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情思考。所以,底层基因决定了,大脑记住的内容是有限的,会自动忘记没用的信息。
我们需要稳定的信息传递方式——文字。说到文字,不得不说,方块字(象形文字)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只表示意义,不表示读音,这一点让我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能够更好的相互理解。你可以读音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看见“人”,就知道什么意思。文字继续发挥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能够长期记录,可以传的更远,留给后代都是可能的。
但是记录文字的载体,还是比较昂贵的,无论是龟骨、羊皮卷、纸张、绢帛等等。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会被记录下来。惜字如金也有背后的经济思维在里面。
再看文字产生的过程,看到信息、整理信息、输出信息,值得记录的,变成文字。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进入我们的头脑,通过我们的理解,输出出去,希望对方能够清晰的接收。
现在,我们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都变成手机和互联网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看、想、写,三者缺一不可。
单看写作,我虽然不是专业的人士,最朴素的理解,需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对方接收更重要,不能以自己为中心,但是基于你能够认识到多少对方的理解程度。写作不可能是无本之木,素材就是接收的信息,头脑处于中间环节,必不可少,要有自己的观点在里面,不能做传话筒。否则,你的文字不仅仅是抄袭,而且是无聊和单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