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敲黑板| 有这个缺点的家长注意了

敲黑板| 有这个缺点的家长注意了

作者: EMY范范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05:34 被阅读0次

    小远打完球回到家,就脱掉汗渍渍的T恤随手扔到了沙发上。正在拖地的妈妈看见了,一边把T恤捡起来扔进洗衣机,一边说着:“这么大的人了,还要我这个老妈子伺候你,一件衣服都不会放放好······”,“知道了,妈”小远已经习惯了,一边说着一边走进浴室冲澡去了。等他洗完澡出来,妈妈还在唠叨:“下次要记得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面,如果你将来结婚还这样,会被你老婆嫌弃的·····”。小远翻了翻白眼,“好了,知道啦,能不能换个说法啊”。妈妈不甘示弱:“知道?知道你还不改?······”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家长呢?

    为什么妈妈没能让小远改掉坏习惯呢?一方面是因为妈妈的方式不对。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采取的方式就是一再重复,这让小远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他的三观已经基本形成。这时候已经不是跟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了,如果家长硬要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就越不听。如果实践已经证明唠叨没用,何不换一种方式呢?

    01 唠叨是无用信息

    下班路过小区,看到一个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小孙子憋着红彤彤的小脸蛋从原来的开心兴奋到后来的局促不安,每迈一步,就抬头看看奶奶。尽管走得很小心,但还是摔跤了。这时候,奶奶半心疼半埋怨地说:看吧,让你慢点,现在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下哭起来,任凭奶奶怎么劝,都不肯再走一步了。

    家长都知道学走路会摔跤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忘记了这一点。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说“别摔跤”,除了让孩子产生羞愧的心理,失去迈步的信心,没有半点积极意义。

    “唠叨”不同于话多。话虽多但不重复,包含有用的信息,不带负面情绪,所以还有积极意义。但唠叨一般指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羹泔水。

    02 唠叨的三个危害

    从一大堆沙子上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然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因此,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差劲。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

    1、打扰孩子的自我体验

    我一个表妹发现她的女儿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又是购置钢琴,又是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不断地批评和管制孩子。“这里又弹错了,你怎么老是在这个地方卡壳?这一句不熟练,再多练几遍······”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失去了兴趣,技法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试想,如果一个人经常在某一方面打击你,你还有兴趣坚持下去吗?唠叨是把小刀,但刀再钝,也架不住天天补刀。

    2、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前几天,一个当儿科护士的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一个孩子因肺炎入院,父母轮流陪床。爸爸陪床时懒懒散散的,孩子总是看起来没什么问题,还不时和爸爸一起玩或听故事。每逢妈妈来陪床,就出状况。妈妈从一进门就不停地忙,每两分钟给孩子量一次体温,只要超过37.5度,就开始紧张,一个劲地说,“烧起来了,烧起来了”。孩子也像配合似的,体温量一次高一点。妈妈越来越焦虑,“完了完了,快到39度了,又要发高烧,这可怎么办啊!”孩子几乎次次有回应,体温越来越高,开始发抖,甚至抽风。

    虽然这种情况带有偶然的成分。但在孩子生病住院时,家长这样唠叨肯定无助于孩子康复,只能让孩子不快,而心情不好确实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另外,孩子最相信父母的话,尤其是负面信息。当孩子全盘接受来自父母的裹挟着消极情绪的负面信息时,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3、抑制孩子的正向生长能力

    一所比较有名气的小学,那里的老师对学生管制甚严,几乎每个细节都要管到。除了主要的教学生活有统一标准外,连课桌文具的摆放位置等这种细小的事情也要管到位。孩子们在学校很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更没有自主做事的机会。可以想见,这样一直被当作机器操纵的孩子,到没人操纵时迟早会失灵。

    教育过程不是企业生产的流水线,所以不是严格控制每个环节,最后就会生产出一个好产品。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关照它的个性,越接近统一标准越好。但孩子是富有灵性的独特个体。一直被统一标准管制的孩子,失去了向外探索的好奇心,削弱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无法构建对事物的判断力。只能培养出一个思想羸弱的服从者而已。

    03 家长如何克服唠叨呢

    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看到别人的坏习惯,希望一再强调能让对方记住并改正,但往往收效甚微,还会落下一个“爱唠叨”的绰号。俗语说得好:话不在多在于精。这是因为精辟、精简、精准的话语不但不会让人反感,还能因为一针见血的指出要害使这句话的分量倍增。这也是为什么金句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当然,不是要求家长去造金句,而是说话点到为止,见好就收,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不要用两句话,两句话也没用就换个办法。但是首先,家长要及时发现处于唠叨中的自己。

    那么,家长如何发现自己唠叨呢?孩子的反应是晴雨表,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1、反思自身。当我们对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一再唠叨时,一方面家长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还是对孩子要求太高了。试着去接纳孩子的一些缺点,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另一方面,家长要觉察自己是否太强势,是否对孩子太有控制欲。虽然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

    2、改变策略。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用“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很可能孩子的坏习惯,正是被“说”得太多了,小缺点固化成了大缺点,临时的缺点发展成了恒久的缺点。最好的做法是改变策略,换种说法,或者用某种行动,不动声色地帮孩子矫正。

    3、交给时间。当然了,我们不是全能,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当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家长要相信孩子自我完善的本能。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自己想办法修复自身的问题。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也许是最聪明的办法,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摩擦力最小的改善环境。比如我们很多人小时候见人不爱问好,长大了,照样做得礼貌得体。

    从一大堆沙子上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两把、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然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因此,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差劲。

    最好的教育是:妈妈用一只手来爱孩子,爸爸用半张嘴来爱孩子。父母少包办,少唠叨,孩子越独立,越优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敲黑板| 有这个缺点的家长注意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rx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