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懂事觉得艰难时会认为:自己只是刚好处于困顿时期而已,总觉得过了那个时期会是一劳永逸的解脱,人生再无迷茫困惑。后来突然明白,人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要去探索去完成的事。不会有莫名的隔断,想要从此杜绝思考,对我来说可能也是逃避,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一如胡适先生在一场演讲中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的话:要保证时时刻刻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我来说思考有很多种方式:写作、交流、沉思,我常常能在写作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得到一些启发;与人交流意味着思想的碰撞,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灵感,会突然冒出以前思考过的问题的答案,原来不知不觉有了新的认知;沉思是发生在阅读或者面对不确定之时的行为,想要知道原因,看得深刻一些,想要知道后果,然后进行简单的假设,论证,保证判断的合理性。
仔细想来,若能持续地保持思考,直面迷惘和未知,保持纯粹又渴望的好奇心去思考和探索,能够在每个阶段都完成一定问题的探索,这样的过程就称作生长吧。
只是由于人天生的惰性,享乐性,导致人常常逃避思考,然后会中断生长。
最近写作变得吃力,想了下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段时间逃避思考而带来的灵感匮乏,使得下笔艰难。想写的话题又因为各种原因,迟迟动不了笔。
第二个原因是,环境的封闭性,接触的人太少,与不同的人交流减少,我思考的问题仍然停留在熟悉领域,仍然处于舒适区。
最后一个原因是一直不擅长的深入思考,即便是沉思的时候,注意力仍然不能完全集中,或者集中精力的时间总是过于短暂。碎片化时期,专注力早已被各种事打散,成为散沙,使得每次专注思考的时间太短,问题分析只能流于表面。
每次写得困难时,脑海中一瞬间会出现一个念头:要不今天不写了吧,不要为难自己,可是转念一想,如果这次屈服于懒惰或是困难,以后将会有更多时候心安理得地和惰性本能妥协,直到不在进行日更,甚至停止写作,那么思考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直至麻木。
现在我懂了,写作就是一个自我鞭笞的过程,只有不停地写才能意识到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写作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表达出来,逼自己去面对,去解决。也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不够真实,因为如果用假问题进行自我欺骗,那真是毫无意义,而一般人都没有办法保证长期戴着虚伪的面具而生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