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根本,它并不虚空
记得儿子还不到一周八时,已经明显表现出对手机、IPAD的痴迷,这样的情形已经有几个月了。每天醒来,他都会习惯寻找床头柜有没有手机或者IPAD;穿衣服、洗脸、换尿片、吃饭等等,这些事情是大人支配他完成的,纯粹属于他个人意愿想做的第一件事,还是找手机或者IPAD。
还记得当时自己给自己的理由:全天候陪伴一个一两周大的小屁孩,即使举夫妻之力(甚至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是天天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也需要喘口气、偷偷懒。这个时候,给一个手机或IPAD让他自己捣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撕不烂的儿童读物或者积木之类的玩具,假如没有大人的陪伴,他也是玩不了多久的,它们并不适合于父母想偷懒的时候使用。
这样的情形让我们有所警惕,但似乎还谈不上慌张。
我们更愿意去想,手机里的音乐和IPAD里的儿歌动画这些吸引他的东西,本身是有益而无害的(我曾经试探着打开体育比赛视频、武打动作片给他看,发现他对这些画面并不感兴趣),并不会对他的人格、情绪等带来不健康的影响。视频对眼睛的损伤,长期被动接受画面可能引起的大脑的惰性甚至会阻碍他智力的发展,依赖某一种玩具却缺乏同龄的玩伴,会不会有交往障碍的隐患,等等,这些是我们所警惕的。
之所以只是警惕而不是慌张,是因为一旦我们进入“陪伴孩子”的模式之后,即使刚刚没收IPAD时他会不满,但还是比较容易进入玩积木、看故事书、牵牵手走一走、剥蒜头等等其他的情境,还不至于无法从网络动画的情境中解放出来。
或者说,之所以只是警惕而不是慌张,是因为我们自觉地持有一份紧张感,一份陪伴孩子的使命感,一颗时刻关注孩子成长变化的敏感之心。
当意识到因为教育的疏忽或者教育方式的不当可能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是不可弥补的,为人父母,就应当在孩子教育的初始阶段尽心尽力,自觉地持有一份紧张感,一份陪伴孩子的使命感,一颗时刻关注孩子成长变化的敏感之心。即使你这样做了,孩子的发展未必顺风顺水;但你不这样做,孩子的教育必出大问题。
同样地,当你的孩子表现出某种不健康的状态时(比如网瘾),相比于单纯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寻回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找寻回骨血相承的亲子之乐,可能才是治本之所在。
当你愿意往这一方向努力时,你会更容易地领悟到,眼前这个好话坏话都不听、无穷尽地折磨你的“怪物”,他其实才是更可怜的受害者。他现在所回应给你的,其实是你在他有生以来所有教育缺失或者不当的变样。当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难道你还会再苛求你所疏于教育、胡乱斥责、无度纵容的那个小孩子,他可以顽强地长成健康而又合乎你心意的那个样子?
当你愿意往这一方向努力时,你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你的小孩,把自己换成是他,去用心体会他成长过程中所可能遭受的种种辛苦:
渴望父母的关注、亲近父母,却发现父母对他的关心永远停留在上学前的“今天乖不乖”、上学后的“读书有没有用功”“考试多少分”;
渴望独立,幻想长大,却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自己爱得太满,爱得太紧,小时候从不用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洗澡……上学了从不用自己背书包、削铅笔、做值日、搭公交……
在父母视线之外,他们又可能遭遇各种诱惑、陷阱和误导。
那些此时此刻在网吧里叼着烟打怪、玩枪战、聊QQ、偷菜、看各种直播的小孩们,他们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已经长大的样子,其实是因为他们永远都没有机会长大,他们长大的机会已经不知不觉被偷盗了。
当你愿意往这一方向努力时,你才能更加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小孩首先是你的小孩,他现在遇到困难了,自己解决不了,需要帮助,你必须挺身而出。最怕听到父母跟老师说“小孩子交给你了。我们不懂得教育”这样的话;同样地,当你的小孩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网瘾),你不能下意识地躲起来,说“这个我不懂”“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即使请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想这个情形也不是像你的电瓶车坏了,你把它送到修理铺那样,你就袖手旁观,等着咨询师把你的小孩修好。咨询师代替不了你跟小孩的关系,咨询师代替不了你在孩子行为矫正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咨询师的出现,他不仅要帮助修复孩子的缺陷,更要帮助修复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裂痕,帮助大人修复身上存在的缺陷。所以,心理咨询师们才会经常说:“孩子有病,父母吃药。”
修复这些裂痕与缺陷,最好的粘合剂,就是亲子之爱。爱是根本,它并不虚空。
当你寻找到亲子之间的那种爱,你就会更加宽容和怜悯你的小孩,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不足,更加有毅力和决心做一场艰苦甚至长期的努力,更加有勇气去承受修复过程中小孩反加给你的伤害。
陪伴不足(不管是他事羁绊缺少时间还是懈怠)的愧疚感更加强烈,停下来陪伴儿子、断断续续地完成这篇文章,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让他在我的身边玩IPAD,我专心于自己的事情。于我而言,这个小小的进步是写作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