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鲁迅先生,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上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很多作品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韩 国
韩国人对鲁迅的读解和别的国家不同,那就是有着寻路的饥渴和反抗奴役的激情。富有叛逆精神的韩国友人,格外感兴趣于鲁迅的遗产。他们在这位中国文人的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对旧传统的超越和对人的解放的探索。鲁迅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的勇气,在他们那里不只是象征性的灯火,而应当说是成为新人的一种可能。对韩国热爱文学的民众而言,鲁迅文学不仅仅是人生的启迪者,重要的在于也存在着思维的快乐。
鲁迅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主要是基于中韩两国相近的社会状况,或者说是同样的主题发生在我们两国间。李泳禧先生多次强调,鲁迅当年描述过的社会黑暗,和过去的韩国没有什么区别,一些文字仿佛也是对韩国人说的。军人的专制,文化的奴役,非人的生活,必然导致民众的反抗,而那反抗中所遇到的问题,鲁迅的提示是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困苦中的人们,那些思想同样也适用于自己这类的思考者。
韩国评论家、社会运动家任轩永在《我与鲁迅——文学、革命和人类的命运》一文里谈到了鲁迅在他生命里的意义。在中学时代第一次读到鲁迅后,他觉得自己背井离乡的心绪里就有鲁迅式的感触。两个人的故乡遇到了相同的命运,人也如此。后来他走向了反专制的运动,内心一直依傍着鲁迅。1974年入狱的时候,他想到:“唉,既然坐牢,也在狱里读读鲁迅吧。”后来,他第二次入狱后,内心里依然装着鲁迅。
韩国知识界对我国现代文化具有如此大的热情。他们在20世纪70、80年代所表现的内在意识,与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青年是如此接近。东亚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遇到了相同的难题,专制主义和传统意识使人们久困在奴隶的境地,个性被阉割了。而这正是鲁迅当年一直所思考的——突破文化羁绊。韩国友人在自己的寻找里,感到了鲁迅与自己的接近,也如同当年中国知识界苦苦介绍俄国文学一样,鲁迅先生在我们邻国也成了精神的滋养。
日 本
日本的仙台,曾经留下了鲁迅的足迹。这里是鲁迅留学的地方。现在,鲁迅原来就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已并入东北大学,鲁迅曾经上课的阶梯教室在东北大学校园里,100多年了保存完好,而且定期开放。
日本人对鲁迅留学仙台的历史非常重视,曾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日本仙台市政府将鲁迅留学时住过的佐藤屋、上过课的阶梯教室等等作为文物保存。
只要是上过中学的日本人,基本全都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日本人通过鲁迅的作品来看中国,形成一种中国想象,也通过鲁迅的作品认识转型期的日本社会和日本人。鲁迅丰富了日本作家文学创作素材。在日本,改编鲁迅的作品,或者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原创作品很多。
日本人非常重视鲁迅研究,认为鲁迅是日本的“国民作家”,这已是日本许多文化学者、鲁迅研究学者的共识。
反 思
日韩两国对鲁迅文学的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禁让我们想到我们自己对待鲁迅、鲁迅作品、鲁迅文化思想的态度。
我们必须看到,这几年,在语文教育中,甚至在文化图书出版中,一度流行着质疑经典的种种浮浅的观念,甚至存在着一种“去鲁迅化”的文化思潮。教科书在逐渐删减鲁迅文章,出版界已有的鲁迅全集,多是追求系统全面或热衷政治解读。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鲁迅是非常陌生的。“去鲁迅化”实质上是人文理想教育的缺失,是我们精神追求的一种退化和萎靡,是中国文学的悲哀和民族精神的悲哀。
鲁迅作品及人物的烛照人性和灵魂,对世界和时代的洞若观火,印证了其具有不朽的文学生命力和广泛而深刻的经典价值。正像有人所说,鲁迅,不在教科书,不在纪念馆,不在神坛上,他在那些冷酷、讥讽、悲伤的不朽经典中……
本文由匠客街综合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