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兵圣孙武:东周企业文化的破坏者之一,春秋末期诡道文化的开创者

兵圣孙武:东周企业文化的破坏者之一,春秋末期诡道文化的开创者

作者: 茅不惑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17:56 被阅读0次

      壹

      2500年前,历史的脚步迈入了春秋末期。东周这个大企业,基本由分公司的春秋五霸轮流坐庄。母公司的周天子成了名誉董事长,除了在年会上给各路霸道总裁颁个奖杯,基本就是个吉祥物,连年终致辞也由坐庄总裁代劳。

      东周时代的市场环境比较简单,塞北草原上给后世中原造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还处于个体户阶段,吃了上顿就得愁下顿,根本无力参与到九州大地上的市场竞争当中来。东周名下的各个分公司之间,纯属内部竞争。

      有东周这个母公司在,各个分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限定了范围,大伙是自家人,内部竞争的本质是为了争霸,说白了就是“抢沙发”。因此表现出来的目的在于使对方屈服认怂,而不在于消灭对手。要想成为霸道总裁,一般就两个条件,一个是总裁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广受好评,成为流量明星;一个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广纳贤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春秋五霸形势图

      吴楚之间挨得近,经常闹矛盾。最离谱的一次,仅仅是因为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的女子争采桑叶,两个女子的家人发怒而互相攻杀,两国边邑长官听说后,也发怒而互相攻打,楚国灭掉吴国的边邑。这怎么能忍?好几次战斗,都是吴王阖闾亲自带兵打的,败多胜少。

      孙武,就在这个时候,被公关部总监(官拜行人,即外交官)伍子胥从深山老林中给拖了出来,“七荐孙子”,隆重地介绍给了吴王阖闾

      阖闾这个人,之前就是个领军统帅,后来又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这才当上了吴国的总裁,具备了一切王霸资质。此时的吴国分公司,市场环境比较恶劣,内部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员工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而外部市场上,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大公司,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

    吴王阖闾

      这种情况下,阖闾一心想找一个狼性的市场部总监,想一雪前耻。可他看到孙武是个四十多岁的山野大叔,履历表上也泛善可陈。孙武原是齐国贵公子,祖上是陈国分公司的总裁,破产后跑到了齐国,经过百多年的经营,爷爷是齐国上大夫,父亲是将军,他自己并无什么显赫业绩。因为田氏作乱,齐国这个分公司的总裁被部下给撬了,孙武成了落魄公子,只身逃到苏州,躲在深山里待了二十年。

      阖闾便问:“除了出身符合要求,你可还有什么业绩或作品吗?”

      孙武抱着一捆竹简,说:“我潜居二十年,研习兵法,写成了兵书十三篇,是我的代表作,请总裁过目。”

      阖闾看完后,还没觉得特别惊喜。因为孙武的兵法讲的是理论,属于战略规划的内容层次,对于霸道总裁来说,最忌讳空降一个员工上来就谈战略的,便有些轻视。

      “我看完了,先给你安排个实习任务,试试水,要是能出业绩,再给你定岗定薪,如何?”

      “请总裁吩咐。”孙武很镇定,虽然不太符合高管面试的规矩,不过孙武有真本事,为了推广自己的这部兵书,豁出去了。

      “我这总裁办公室有几百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平日里也就是给我捏捏肩、暖暖床、生个娃什么的,你能培训成为合格的市场部精英吗?”

      “可以。”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职场上的经典案例。女秘书、女保姆受宠惯了,孙武先是三令五申,她们还是不遵守制度,孙武不顾吴王的阻拦,斩了两个最漂亮妖娆的女队长,杀“姬”儆猴,其余女子便变得规规矩矩,赴汤蹈火都不皱眉头的。

      孙武邀请阖闾观看培训成果,吴王心疼女秘书,不愿去看。孙武心凉了半截,跟伍子胥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孙武杀二姬

      伍子胥就去劝阖闾,说孙武搞团队建设有一套,又有理论基础,是个大大的人才。伍子胥是客卿,属于阖闾的合伙人,身份比较特殊,吴王捏着鼻子,忍着空虚寂寞冷,拜孙武为将军,让他入职做了公司的战略总监。

      有朋友要问了,既然是将军,应该是市场部总监才对啊。不是的,孙武是职业生涯里,都没有独立领兵过,在吴国这个公司里,一直做的是战略辅助工作,类似于军师的角色。虽然孙武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攻城略地和发号施令,都是阖闾亲自上阵,功劳自然不会算到他头上去。

      《史记》中这样记载:“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为什么要说孙武是战略总监呢?他上任后,全程都在践行自己的兵法,应用到了吴国的各个方面。也就是从孙武开始,兵法再也不是单纯的打战,而是国策。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的高管履新后,都会显一显本事,给自己立立威。孙武不需要,他敢砍了总裁秘书,足够威严了。接下来他干的,就是用六年的时间主抓吴国内政和培训,没有急着抢占市场。

      吴王阖闾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2年,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攻克舒这座城池,并消灭了先前逃亡楚国的烛庸、盖余两人。阖闾想趁势攻入郢都,孙武阻止说:“不行,楚国太强,我们自己的员工连续作战,也疲惫不堪,应等待时机。”

      阖闾是时刻梦想着坐庄的霸道总裁,伍子胥又一心要杀回楚国报仇,孙武能强行压住这两个领导的急性子,就很不简单。

    孙武

           孙武怎么做的呢?他强调,东周的企业文化落伍了,动不动讲王道仁义,太傻。他说: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孙武把两国的市场竞争提高到了战略层面,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多因素相结合,手段尽出,内强才能外王

           为此,孙武提出了他信奉的企业文化:“诡道”,总之一句话: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就这样,在积极提升内部管理和经济建设的同时,伍子胥和孙武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这是最早的游击战术,完全摈弃了当时的战争规则,把楚国人搞得神经紧张,又窝了一肚子火。

      公元前506年,楚国气坏了,派子常、囊瓦攻打吴国的子公司蔡国和唐国。吴王阖闾请教孙武、伍子胥说:“先前您说楚都郢不能攻打,现在如何?”二人回答说:“子常非常贪婪,唐国、蔡国的人都很怨恨他们。大王要是攻入郢都,必须得到唐国、蔡国的支持方可。”

      阖闾听从他们的建议,动员全部军队,亲自率领3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与唐国、蔡国的军队一起向西进军,到汉水岸边驻扎下来。楚军见势不妙,赶忙退兵,在汉水设防。没想到孙武建议吴军弃船登岸,从陆路奔袭楚国腹地,给楚军来了个远程突袭。

      但孙武并没有用全部兵力,而是精选了3500人做先锋,轻装疾进。干什么,吸引楚军主力走出城墙,好半道埋伏。果然,等吴军精兵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吴王伐楚

      因为孙武的灵活机变,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昭王仓皇而逃。吴国以三万军骑破楚军二十万,五战而灭楚,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可惜的是,在他辅助阖闾打入楚国都城后,在正史上便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踪迹。有人说孙武在乱军中被杀了,或者得罪了阖闾被砍了,我更希望他是隐居了。因为孙武和阖闾初次见面,就看出了这位霸道总裁不务实,以他的聪慧,应该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

       叁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孙武在吴国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大约十年左右。

      但他的《孙子兵法》流传下来了,经过曹操的大力推崇,隋唐之后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后人也因为这部兵书,把孙武奉为兵圣、兵祖。

      奇特的是,《左传》这部专门记录先秦历史的史书上,根本没有孙武其人其事的记录。《尉缭子》中也只夸了一句: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连五战灭楚这样的经典案例,史书中也没有详细的介绍,似乎故意忽略了。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灭楚只是吴国短暂的胜利,很快秦国就出兵救援,喊出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口号。吴国恰逢内乱,退兵了,并且很快和越国干上了,最终还被灭了。灭国的企业自然没人给做太详细的记载,更多的是探讨它为何失败。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孙武的兵法,极大地破坏了东周的企业文化,被很多史学家不喜,甚至愤恨,也就懒得记载他了。

      有人要问了,东周的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怎么就这么不待见孙武的“诡道”文化呢?

      孔子与孙武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只比孙武小十来岁,他老人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他有多推崇大周的文化,不用我多说了吧?

      东周的企业文化总结起来,就是“王道仁师”四个字,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就是“温良恭谦……而不让”。

           什么意思呢?因为春秋时期的战斗,是贵族之间的竞技运动,一旦发生战斗,就要遵守许多的规则,一旦违反了,会被天下人耻笑。

    周朝阶级

      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属于低等贵族,他们成为战斗主力,所以叫“战士”。平民和奴隶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工作,叫做“卒”。直到后来秦国首先确立了征兵制,并鼓励平民通过战功来实现阶级地位的突破,后来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平民阶层才逐渐取代贵族,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有生力量。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可概括为如下几条。

      第一条、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规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战场上遇见对方的国君了,还要下车行礼,国君也会回赠些礼物。

      第二、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最好是两国边疆,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所以叫“疆场”。

      第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并且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还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要是出了20辆就会被天下人取笑。我驾驶的战车只和与我相对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发动进攻。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方打好招呼:“你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第四、不重伤、不擒二毛。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还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

      第五、不追亡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退了五十步的人,一定会嘲笑退了一百步的人。人家都不追了,你多跑五十步干啥,是不是怕死?甚至发生过,逃跑人的车辙陷入泥坑了,追兵还帮着把车抬出来,看着人家跑路。

    不鼓不成列

           你瞧瞧,多有贵族修养,多有礼貌!这样的企业文化,也难怪孔夫子心生向往。

      可偏偏到了孙武这里,这些规矩都是漏洞,全成了他打胜仗的法宝。

      总公司说要行王道,打战要在疆场上一对一,他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总公司说要做仁师,打战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说: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总公司要要温良恭谦,打战要讲仁义,他说: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武认为,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贪生怕死、刚忿急躁、清廉自好、宽仁爱民这五点,都是可利用的弱点。反过来讲,他要求将帅必须没有这五个缺点,要冷酷无情,不择手段,打胜仗就是第一目标。

    三十六计

      这些做法,在东周的贵族高层看来,等于向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发起了挑战,“诡道”就是耍流氓啊。这或许是他在先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被总裁们和史学家喜欢的原因。

      有趣的是,在孙武之后,吴越之争也好,秦灭六国也好,都遵循了孙子的谋略和观点,真正达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历史进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奴隶制很快过渡到了封建制。

      可以说,孙武和他的兵法,是东周这个母公司企业文化的破坏者之一。

      客观地讲,一部《孙子兵法》十三篇,纲领精要,道尽了战争的本质,站在了军事理论的制高点。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如同《道德经》之于道家、《论语》之于儒家,后世从业者都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再做细分而已,这就促成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绝对权威。

      《孙子兵法》在原始的“礼乐”崩坏后,在弱肉强食的本质基础上,把战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深入涉及到了人之本性,所以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得以享誉海外、家喻户晓。

    孙子兵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兵圣孙武:东周企业文化的破坏者之一,春秋末期诡道文化的开创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vf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