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富豪,死后上了天界,天使问他,你可以选择一个房间,并且可以在那里生活一千年,那么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间。富豪大喜,说:请给我一个最奢华的房间,能看到世界上最瑰丽的风景,我还要最好的食物。
天使满足了他的要求。一千年后,天使来见他,他嚎啕大哭说,我以为这是天堂,可没想到像地狱一样可怕。
天使说:谁说这是天堂,这就是地狱啊。
这个寓言,可能有人会说听不懂。听不懂可能意味着,你也觉得这样的生活蛮不错,这不就是天堂的样子吗?至少是其中的一种吧。但这是最可怕的地狱之一,因为富豪要的这个房间,只有他一个人。
有一些电影里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有这样的描绘,他们最恐惧的是关禁闭。有些最顽劣的罪犯,甚至酷刑都会让他们开心兴奋,但如果绑住他们手脚,扔到一个完全黑暗的小黑屋里几天,就成为他们最恐惧的事。等把他们从小黑屋里拉出来时,他们都瘫软如泥。
在完全黑暗、不能动弹的房间里,人的内在心灵会陷入彻底的幻想状态,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动,特别是没有人,于是你内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祸和归罪的对象,然后黑暗本身会成为一个空无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
那些穷凶极恶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最恶劣的人性,于是在小黑屋中会有各种可怕的幻想,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关于妖魔鬼怪的各种幻觉。而又因为他们自己的身体不能动弹,所以面对各种可怕幻觉时,是全然无助的,所以这是最可怕的惩罚。
至于那个富豪能看见全世界最瑰丽的风景、吃最好的食物、有最舒服的设备的房间,只是一个放大到一千年的小黑屋而已,最终会演化出各种可怕的感受和想象来。
当然,我觉得如果待在小黑屋或这个完美房间里的,是一个非凡的灵魂,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间的非凡灵魂,必然是已经在关系中得到过充分的淬炼。
残酷的实验
对于一个婴儿而言,更是如此,没有关系的互动,他们会死掉。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一起,让负责养育的护工,只给予物质满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1959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类似的残酷实验。他让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替代母亲”一起。这两个“替代母亲”都是用铁丝架做的,一个是“铁丝妈妈”,小猴子可以在这儿喝到奶;一个是“布偶妈妈”,就是在铁丝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头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样子。
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宁愿挨饿,也要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证明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身体碰触,是比奶水养育还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这只是这个实验的开始,后来哈洛还发展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他的实验如此残酷变态,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位心理学家哈洛内心也是变态的。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在专栏中更多介绍他的研究,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你读一本书《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研究。
哈洛残酷实验中的猴子,虽然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但都像是得了精神病,而腓特烈二世研究中的人类婴孩,无一例外都死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如果缺乏情感的回应,灵长类动物会有精神问题;而如果没有情感回应,至少人类婴儿的灵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宁愿死亡。
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叫婴儿猝死症,它常常发生在婴儿睡眠的过程中,医学方面对这种病的病因有很多解释,但我个人猜想,可能是婴儿在缺乏回应的养育环境下,选择了死亡。我的这个猜想可能不一定准确,不过我是因为一位来访者的故事而想到的。这位来访者的脸上,似乎刻着“素、寡、淡”这样的几个字,见到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行尸走肉。
这个联想很不好,但我总是控制不住,有一次我就和她谈了我的这个联想。结果她告诉说,她两岁时有一次昏睡了两天两夜,父母怎么都弄不醒她,后来是她自己醒了过来,这件事还时常被她母亲拿来当玩笑说。
深入谈到这件事时,她说那很可能是因为,在那个寂静没有回应的家里,她当时不想活了。她的家庭有六七个孩子,但家里常常是鸦雀无声,安静得就像坟墓,而她的家人,自然就像是一具具僵尸。在这样的无回应环境之下,她有很多次想要死去。
回应,就是光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一”,而道家乃至各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会提到“合一”这个词。精神分析学也的确认为,婴儿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
这是心灵的原初状态。只不过这种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心理学家哈洛残酷的恒河猴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如果我们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那父母就和那个铁丝架子没什么两样。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延伸,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明天,我会详细讲讲,婴儿的心灵在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是如何进化的。有些用户可能会纳闷,难道讲心理学一定要讲母婴关系吗?首先,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其次,我认为这样才能衡量一个成年人的世界,是处于一元、二元还是三元关系的层级中。我们很多人,只是身体上长大,而心灵还处于婴幼儿的原始状态。
今日得到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匮乏干瘪,哪怕他们是天才。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婴儿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觉得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这种心灵的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地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不仅母婴关系,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