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第七次直播,讲的是关于开题报告的那些事!
学到了很多,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越来越有意思。就单单是文献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就拿我的这本《职业化关系:巴林特小组的理论与实践》书来说,它是我的市级课题《巴林特小组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要的参考书目,以前没有认真看过,但是在我准备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在刚刚,仅仅是看了这本书的序,就已经浮想联翩,感慨颇深,研究点一个个都冒出来了!
序给我的启示
首先,巴林特小组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医生不需要巴林特小组。听这句话的样子,似乎是这个世界需要战争!但我觉得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团体小组,应该不仅仅是疗愈作用,更应该具有成长的功能。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关系,有关系,人不是需要疗愈,就是需要成长。所以我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巴林特小组,并且能够运用和推广。巴林特小组的目标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而且只要有人便会有烦恼,所以巴林特小组只要有效就能够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
其次,巴林特小组的组织非常严格,所以我应该尽可能的接触到更专业的机构,核心研究领域的关键人,比如协和医院,珠海的一个课题,钟木荣老师,还有温州一所学校的老师的报告,写硕士论文的华中科技大学交的赵建平等,以及更专业的国际巴林特联盟(刚才我提到的那本书的作者就是这个联盟的其中一届主席,还有中国今年召开的巴林特小组会议),巴林特小组组长的培训等事宜。
再次,课题的关键在于实践,如果没有体验,一切都是空谈。一般的团体辅导的经验,我是可以迁移到这里的,但应该会有所不同。从它文献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其中有些技术是有深度的,应该最少会用到家庭雕塑的理念和实践,萨提亚的东西,家庭治疗的理念技术以及精神分析的基础。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所做的只是叶公好龙的事情。
这个是你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的那句“不舍众生”,用菩萨心来比喻医生,其实我们做教师的何尝不是有一颗菩萨心的?医生和教师都能够用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个人人格对学生患者有影响,教师也有犹豫和不安,也有痛苦,但是我们相信总有办法可以解决。
如果说这个办法是巴林特小组的话,那么问题就在于“痛苦”是什么?
我觉得痛苦的来源是三方面的,一是来自对方,比如学生和患者,他们的需求或者他们的敌意,或者他们对我们的信任,都有可能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二是来自自己,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对职业的认同,以及我们要如何成长等等,这些都是痛苦的来源;第三来自于环境,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焦虑,充满了要求更高的领导和家长,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知道了痛苦是什么,就找到了我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而这个“痛苦”就来源于对文献的研究和感悟!
最后得出个结论:能够专心的把文献综述做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成果!
我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思路,包括需要看哪些书,需要联系哪些人,都有了方向。目前我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有一二十篇,相关视频报道也有两三个特别有分量的,所以我决定,先把文献综述研究好!其实这也是让大家对巴林特小组刮目相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听了孙涛老师的语音,我感觉他对文献应该特别有研究,而有研究的前提一定是经历了很多!
我同时在听中国大学慕课里的两个《教育科学研究》的课,其中提到了文献研究和胡老师说的那个扎根理论研究!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能够把文献搞明白本身,就是能改变我们的认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大家想想,能够从海量的专家的论著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有观点,有材料,更加有逻辑性,关键是有实用性,这已经是在训练我们的研究素质了!
我就看了一个序,就体验到了扎根理论的乐趣!
(胡老师说:省教研室杨主任曾经说过,如果你真正做课题,即使没有立上项,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你已经在这个领域中很厉害了。)
我的思路是我们可以程序化的学习做课题:
1.先进行文献综述研究的练习。练三五个起步,而且胡老师说过,文献综述做得好,能够把握住研究的方向,更能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也能解决我们的研究内容总是不尽人意的问题。
2.把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练习规范。
3.在文献综述做好的基础上,实现了纲举目张,既知道要研究什么。又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更清楚能走到什么地方,我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还会写的那么乱吗?
所以,在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觉得其他都是文字问题,技术性的问题。
这就是中医讲的本,只有版本搞清楚了才知道怎么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