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中华民族的汉字文明

论中华民族的汉字文明

作者: 疏竹于心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12:37 被阅读0次

    中华民族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文明坚守,突出表现为四千年来的汉字传承。

    汉字,作为文字的分支,具有记录语言,传于异地,流于异时的重要作用,四千年来汉字的保留,为今人研究汉民族历史,研究汉文化,研究东亚文化圈创造了重要条件。

    回归历史,汉字的变化可分为三段时期:古代(秦小篆及其以前的甲骨文,金文),近代(秦汉隶楷到“五四”以前),现代(“五四”以后)。究其起源,已出土的半坡彩陶盆上的图案,可窥见一斑,但因其不成体系,出图证明不足,故学界争议不休,公认的汉字最早是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图画性;因刀刻的缘故 笔画方正,方笔居多;表现出很强的原始的不成熟性:结构不固定,异体字较多。当龟甲,兽骨变成了青铜器皿,相应地便产生了钟鼎文(金文),笔画丰满粗壮,笔势转,大小整齐布局匀称,与此同时,大量的形声字开始出现,简化字一定量地产生。同样产生于周代的还有大篆,形体与金文相仿,转折完全圆转化。以大篆为基础,适当简化后,书写线条化,结构定型化,形体简单化的字体瘦长的小篆登上历史舞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经过规范的文字,使汉字从表形阶段进入表意阶段,但秦时主要用于贵族在内的中上层社会,在以下级“徒隶”为代表的大众群体中,产生了一种手写俗体——秦隶,发展到汉代的汉隶,成为当时的主要字体,使圆体变方体,曲笔变直笔,形成了汉字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把汉字符号化。“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具有划时代意义。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楷书,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是绝对符号化的方块字正式定型的标志。同样广为通用的是继草书兴起后介于楷草之间的行书。因此五四以后我们倡导的现代汉字,便是以楷书,行书为通用字体,特殊场合使用其他字体。

    在汉字从繁到简由象形到符号的纵向演变的同时,横向的传播运用也值得梳理和推究。周代客廷教育的科目设“礼,乐,射,取,书,数”六艺。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小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几乎同等的地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从发明至今,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国历代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灿烂文化,有赖于汉字的记录,代代相传,传播四方,不断发展。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文化中的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对联、字谜、文字游戏以及汉字书法、策刻艺术等都借助或依靠汉字形成。

    汉字也不仅仅在中华民族使用,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在邻国的历史中得以彰显。公元四世纪前后,汉字传入日本。由于汉字的输入,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利用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和和字,构成其文字基础。汉字在日语文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字词是日语词汇中的主流。同汉字一起传入的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本社会的文明程度、极大地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同样地,历史上韩国以中华文明为其主体文明,深受中国文字,语言乃至文化的影响。对汉字的掌握直接关系着对其民族国家历史的传承,虽然现今为了突出其民族独立性,轰轰烈烈的去汉字化的口号,但是从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汉字的掌握又是不得不坚持的选择。此外,朝鲜,越南等国,受汉字影响,其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科技资料等,都多多少少有着汉字的身影。汉字在记录保存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方面,在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放眼当今,联合国把汉字确定为六种国际通用文字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倡人们学习汉字,汉字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批汉学家的出现,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的建立,作为世界范围内仅存的最古老的语言,不仅不显颓态反而更显生机。汉字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签,也在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中华民族的汉字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xa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