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是第一生产力。
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
不想走路,有了汽车;
不想爬楼,有了电梯;
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
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
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
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
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
01 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
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
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
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
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
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02 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
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
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
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
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
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03 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
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
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
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
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
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
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
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
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
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