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的差别
众所周知,一刻钟也就是短短的15分钟,但也正是这微不足道的15分钟,却蕴含着天大的差别。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源于我今早的出行。
由于一周工作学习无休,夜晚又饱受“夜猫子”小女儿熬人的痛苦,今早的闹钟声,闹了两遍,才把我从睡梦中彻底喊醒。
同样,大女儿昨天跟着我出去学习一天,睡的也较晚,早晨叫了几遍,才愿意起床,比往常晚了10分钟左右。
苏姐做了胡辣汤,买了油馍头回来,本来每天急匆匆赶去公司吃早餐的爱人,见状,也坐下来吃起了早餐,大女儿洗漱,穿衣,吃饭,仍然不急不慢。
等我们几人全部收拾完毕,坐上爱人的车出发,7:38,比往常差不多迟了将近15分钟。
同样是送了大女儿上学,开车送我到地铁口。
但是,短短的两站路,忽然间比往常多了许多车。
爱人淡淡的说:“晚出来几分钟车都多很多”。当时我还没有太多概念,只是一次次看显示屏的时间,还和爱人探讨“为什么有的人对于迟到无感,而我却如此忐忑。”
爱人还戏谑我一开始工作就一副认真的模样。
要说路上还没有太大感觉的话,到了地铁里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先是包安检,就排了很长的队伍。
然后排队候车,很多人竟然挤不上驶来的班次,还必须等待。
我幸好是挤进去车厢了,但是相比往常,我悠闲自得的带着耳机听着书,上了车厢还有可能会有个座位,最起码还能在松散的人群中站的轻轻松松,扶手,栏杆,依靠,等都略感舒适。
但今早,天大的差别。
我被夹在车门口,连个扶手都摸不到,人贴人,脸靠脸,更不用说自在的听书,连打开的心情都没有。
一路上停靠了几站,甚至因为门口人多,下一站的候车乘客,都无法上车,只能等待下一辆列车。
而我因为没有扶手,几次趔趄。最后只得努力的抓住最上方的横杠,以求站稳。
我不止一次的看着地铁显示屏的时间,也比我往常迟了将近15分钟。
我当时看着一个个被挤的变形的男男女女,上班族,就在想,也许每天早出来15分钟,就不会遭这样的罪了。
到了公司楼下,坐电梯,依然是人满为患,等待了许久,才上了一部电梯。
最多15分钟的时间,但前后舒适度是两个档次。
但是,很多人,都是抱着不迟到的心态,甚至踏着上班的点到公司,而公司上班的时间,也基本上是同一时间,所以,每个人都陷在早高峰里。
因为我每天基本上早20分钟上班,所以明白这里面的差别。
但是,大多数的人,根本没有体验过早一会的感受,还是按照自己本来的习惯,生活,如此。
由此,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早起15分钟,上班工作,午饭后,15分钟读书写字,晚饭后,15分钟散步冥想。
等等。
跳出15分钟的非舒适区,就有可能进入人生的舒适区,每天15分钟,天壤之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