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常领着小孩下楼玩耍,小孩三岁多了,因为是新小区,楼下同龄小孩很多。以前因为上兴趣班,回来很晚了,基本上收拾好也就该睡觉了。只是在楼下溜下就回来了,可最近频繁带小孩和同龄娃一起玩耍时,才发现她在社交方面还存在好多问题。
因为她以前和别的孩子不太熟,而其他孩子基本上都是每天在一起玩的,于是刚开始她无法融入进去。
慢慢地,开始和几个娃熟了之后,可以玩一小会儿了,又发现好多问题。
比如说话比较生硬,不太喜欢和别人分享东西,一有人想玩或想要,她就一扭身,表示不同意。有小一些的娃直接上来拿,她就大声嚷嚷,哭闹起来。搞得双方大人都比较尴尬。
当和别人有意见不同意时,嘴一蹶,一扭头,双手一抱胳膊,跑到一边去生气去了,别的小孩就又一块玩去了。
有时不高兴就冲别的小孩大声嚷嚷,或说别人讨厌,不和你玩了。
慢慢和一两个小孩比较熟了,又喜欢说我们一起玩,不和谁玩。
短短一个月,发现好多问题,以前带她和小区娃玩得太少了。总想着幼儿园有好多同龄小娃,在交朋友上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段时间近距离观察,才发现她在社交上还是问题比较多,于是开始焦虑起来。
世面上教成人的社交的书很多,可是小孩的社交也需要学习吗?看到有人推荐《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于是火速买了一本,想从中习得引导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的方法。
这本书以塔状的形式,把提高小孩的社交能力按步骤分为了十一章。
2
首先,培养孩子的社交商,要创造良好的开端,让孩子意识到社交的重要性。其实小孩们天生需要玩伴,他们也想和别的小孩建立有好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社交的重要性,在和别的小孩们相处中,有哪些规则和技巧是需要我们注意和练习的,以创造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这本书循序渐进地以九个步骤把小孩在社交中具体需要引导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孩子的社交中,最初的问题就是如何愉快地加入伙伴中去。
我家小孩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下楼,看见好几个同龄小孩在一起玩耍,她也很想加入,可是别人都是长期一起玩的,她感到无从下手似的,只好围在大人身旁,在一边观看。而我也只好干巴巴地对她说,去呀,和他们一起玩呀。而她一扭身,不情愿的说,我不愿意,然后拉着就想去健身器材那玩去。
而这本书提供的技巧是,让孩子先在一边等待、观察、倾听。看看有哪些小孩比较友好开放,试着和他们接近。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小孩会更友好一些。父母可以和小孩事先准备一下,演练一下加入时可以说的话,比如可以说,可以一起玩吗?若是一大群小孩在游戏时,就要顺应形势,跟着别人的节奏,在后面友好的询问,并顺势加入。
这里面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平时可以和小孩进行角色扮演。这个技巧贯穿这整本书中,或者说是孩子的整个社交过程始终。
比如加入伙伴的环节,可以让孩子扮演想一起玩的小朋友,家长假装是自已的小孩,向孩子演示该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孩子做回自已,家长扮演别的小孩,看看孩子做得怎样,也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
我试了试,孩子扮演得很认真,以游戏的方式更能让她接受。
3
同时,培养孩子的社交商,协助他们读懂社交信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交场合中,一些重要的社交信号常常会被孩子忽视,社交能力强的小孩,会时时留意周围的环境,并发现迹像,来指导修正自已的社交行为。而另一些小孩,则需要家长的辅助指导。
而这其中,家长运用地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问问关于他和朋友和熟人的问题,比如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你们聊什么了?在一起时,你喜欢玩什么?让他开始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
常常提醒孩子思考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比如:“你觉得飞飞推小玲的时候,小玲会有什么样感受?”“如果在一起玩时,小洁老说你讨厌,讨厌,你会什么心情?”引导孩子进行反思。
当我这样询问时,孩子常常会认真地告诉我,我会很不开心的。按照这个思路,教导孩子学会用一些短句来表达对别人的同理心。例如:“哦”(用失望的语气)。”是吗,这样啊?”帮助孩子做出关心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比如轻轻抱抱,拍拍后背等。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当你示范一下后,他们会很快领悟到,并且灵活运用。
同时,帮助孩子掌握更丰富细致描述情绪的词语,从简单的生气、难过、高兴到郁闷、满意、震惊...等等。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怀和肢体语言所传速的信息,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受。比如看到一个人面红耳赤,声音很大表示他很愤怒等等。以此协助孩子正确理解各场合中社交信号,修正自已的行为。
4
另外,冲突的发生,在三四岁的小孩玩耍时,常常会出现。家长要做的是协助他们认识到自已的情绪,对此表示出同理心。同时引导他们用语言说出来,想办法解决。
我家小孩刚开始,和别的小孩一发生冲突,就开始大声嚷嚷,然后跑过来委屈地哭。可见她遇到问题,并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只好凭借本能以哭来抒发情绪。这时候,我们可以弯下身去,抱抱她,然后以语言来抒导她:“哦,宝贝,怎么了?”当她告诉你之后,不要用评判的话来说谁对谁错,而是先肯定她的情绪。可以说,哦,我知道了,你很难过,是吧;或是你很生气,对不对;我知道了,你都不开心了。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她的情绪会平复很多,这时再问问她,那我们怎么办呢,顺势引导。
而很多时候,当我肯定她的情绪,抱抱她,表示理解,她很快不需要大人的引导,又融入孩子们的玩耍中去了。
5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如何引导孩子的技巧就是进行角色扮演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而这两个技巧也是可以相辅相融的,以游戏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角色不同,感受不一样,以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我们大人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常常知道去学习一下。可孩子们并不会,需要大人的适当辅助。当然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交环境,再在实践中,加以引导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习得社交技巧,提高社交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