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自从薛蟠的父亲死后,就开始日渐败落。薛蟠的挥霍是一方面,没人管理薛家生意也是重要一层。
第四十八回,薛家店铺里有个叫张德辉的,因为要回家,就向薛蟠说了一项买卖计划。恰好薛蟠这时候想要远行,有了学习经营生意的想法,这就跟了张德辉去。
1.薛家生意的计划和现实
张德辉说他年底要家去,明年春天再来,还提到一个计划。
张德辉说道:“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节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蟠听了这话,丝毫没有疑惑,反倒把张德辉衬托成了全力为薛家生意考虑的人。
薛蟠不怀疑,是因为这个张德辉在薛家做了几十年,是个老道的,他自己不懂生意,自然要依仗人家。
况且薛蟠本性就是个有一说一的,自然以为张德辉既说了,就是全话儿,哪里还会疑惑。因此,就更加称赞起张德辉“年高有德”来。
既然阿呆薛蟠不疑,咱们且操操心,替他家的生意算一算。
且说,张德辉说的“今年纸札香料短少”,真的能够推断出“明年必是贵的”?若论物以稀为贵,不该今年的才是贵的吗?
薛蟠跟张德辉年前刚走,走后的第二年春天,探春、李纨和宝钗就接管了大观园。
她们打算把园子外包出去,李纨此时的一席话,倒十分值得用来分析薛家的处境。
李纨说道:“蘅芜苑里更厉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色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
这段话的信息量不小,除了说明怡红院和蘅芜苑的出利安排外,还道出了两件事。
一、张德辉所说的去年纸札香料短缺,确是事实。否则那些香料铺、大市、大庙,就不会找来这些香草儿来添补产品空缺;
二、当香料供不上需求时,自然会有大量人员和商铺涌入到香料行当中来,比如大观园。
随着香料行当的涌入者越来越多,香料供应量会越来越大。如果供应量变大,这物就不再“稀”了,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可是,谁能知道市场什么时候饱和呢?
行业的新进入者不断增加,香料价格就会继续下降。如此看,价格下跌的情况持续到端午,甚至到年底,也是非常可能的事。
按照张德辉的计划,在香料最短缺的时候选择进货,进购单价最高。等到张德辉计划的端午再卖,价格早就不知跌到哪里去了。
价格突高时买进,价格降了再卖出,薛家的生意岂会不亏?
那么这样的亏本买卖,以张德辉的能耐,他是预料有误,还是故意为之?
2.是过明路的欺骗,还是判断失误
张德辉是什么背景呢?
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了二三千金的过活。
二三千金,粗略算了一下,相当于现在三千万左右。
张德辉是薛家铺子里的掌柜,又被薛蟠看做世交,想必是不属于奴仆一类的,而纯粹是供职于薛家店铺。
张德辉能做到掌柜的位置,又能有这么多积蓄,他必然是个有资历、有眼光、有本事的。
张德辉有数十年的经验,又有能力,难道他就看不出来香料市场未来的行情?就算看不出,在香料价格最贵的时候进货,却也不是个脑子明白的人该做的。
如此,他要香料高买低卖的行为,就有很大的“故意”成分。
回想当年薛家母子三人上京,书中就曾介绍薛家在京城的生意是什么状态。
“(薛蟠)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张德辉身为薛家的老家人、老总管,很可能就是消耗薛家生意的人之一。
他明知薛蟠不懂其中门道,却明白告诉他“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是明着欺负他了。
张德辉的行为,像极了到宁国府“打擂台”的乌进孝,却因为遇到的是薛蟠不是贾珍,倒省了许多口舌。
张德辉作为消耗薛家生意的代表人物之一,“德辉”这个名字,并非指他德行有荣光,却用“德灰”或“德亏”二字来形容更为恰当。
如今看破张德辉,再看书中的另一安排,不禁赞叹“真巧”。
薛蟠前脚离京,薛蝌他们后脚才到京都。
薛蟠不可能把生意计划都向宝钗和薛姨妈说,却有可能和薛蝌商议。薛蝌的能耐想必不俗,他很可能为薛蟠点破一二。
红楼作者却偏偏让薛蟠错过薛蝌,直接跟着张德辉走了。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作者弄人。
薛家的衰败不仅仅是薛蟠的挥霍,更有各处生意的消耗存在,这才使得薛家从“珍珠如土金如铁”变成了一针一线才能度日的人家。
细数红楼,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