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而时习之002:格物致知,清明笃行

学而时习之002:格物致知,清明笃行

作者: 静水0722 | 来源:发表于2021-07-22 10:58 被阅读0次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读《论语》中,孔老夫子所言大多没有道德标准的评判,反而更多关心的是你活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每每读来,有一种温暖慈悲的感受,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活得温润的老先生。

为师者,常言“好学”二字,但“好学”实所指何?孔老夫子给出了一个答案,从四个维度解读君子之“好学”。食、居、言行,还有亲近有道之人。

值得留意的是孔老夫子所言之“好学”是君子层面的“好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遇到一个敬仰的先生,就有一种“八卦”的心理,特别想知道这位先生看过什么书、经历过什么事,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此刻人格之魅力。这个角度看孔老夫子这句话贴合了我们每个“初学小白”的心理所需,短短数字道出的是“君子为学”之境界。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与居,落在一个“求”字。君子境界对待此两者无所多余之求,简单满足基本生活即可。我们常言:求而不得。其实,物质生活很多是求不来的,求来的是欲壑难填的苦,是内心愈发的匮乏的焦虑不安。君子不求于外在物质的丰盈,是回归内心的自我成长,丰盈的内心未必是清苦的生活。我们常言:鲜花盛开,蝴蝶自来。人性之光辉的感召,恰如《论语》中所言:夫子问、良、恭、俭、让,以得之。很多外在富足并非求而得之,更多的是回观生命高度自觉成长之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由此观之,所谓的自律并非外在的克制,却是由内在的富足而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修身功夫须得回到心上来。

历史的乾隆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仍然追求文人之风骨,三希堂的那方寸之地是帝王回归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觉醒。一个人的生存,物质是基础,但过多物质却成了助推自己偏离初心的助推剂,所至于“渐行渐远”,而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生命的境界走向的是精神世界的不懈追逐,当真正面对自我的真实时,其实也不过是“一箪食,一瓢饮”的至简的简单快乐。

敏于事而慎于言。

立马做,干才是本事。敏于事与前面的“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一以贯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求在行动中获得“真知”。行动才得见真理。知行的分裂,亦是身心的分裂。当行动与认知达到合一的境界时,就是诚。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当借由行动不断反思得以改正,体悟不断心生信心时,生命就不断走向知与行的合一,即也是天与人的合一状态。浙大董平老师用质朴的话说,这就是幸福人生。

就有道而正焉。

靠近有道的朋友,匡正自己的言行。每日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仿佛在做着重复的事情。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在这种墨守成规中没了心意,更没了活力。只是这里的活力从何而来呢?正所谓:初级的刷新是每天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一样,或光鲜的衣着妆容,或抖擞的精神面貌。高级的刷新,则是自己知道的自己又不一样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学》中,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里自有“新”的突破的可能,突破舒适区,拓展和迎接新的边界,虽有痛苦,但却又是新的自己。人这一辈子,如果是把一件事,课堂教学也好、课题研究也罢,里面的很多细节琢磨透了,每天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秘密地“自我更新”,我想这就是刷新自我的一个新的境界。所以,不是变得不一样,而是促进生命的内在不断地打磨而突破。

著名已故演员傅彪曾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哪怕在报菜名的时候,都能够把你报到痛哭流涕。因为差别不在内容,而是在非常微小的情绪、语气、节奏里。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一份教案,不同老师上得效果完全不同。记得刚毕业那年,有一次上课我就取巧用了年级里另一位经验丰富老教师上第一节精品课的课件与教案上课,那节课上到一半进展不下去了。后来,我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原来教师在课堂内容很重要,更重要是在课堂中细节的把控。依稀还记得上学期时给孩子们上《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时,听偶像薛瑞萍老师分享自己上这节绘本课的体验,她提到:讲这节绘本课,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柔和,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一股温暖。她用一个问题把孩子将生活与故事拉近距离,她问的是:你有过上街买东西的经历吗?说清楚,在哪里,买什么。每每听起她的分享自己备课与上课的经历,寥寥数语,琢磨起来,有种拍案叫绝的好。我想这就是经由打磨而进入的细节的那份状态。这份状态并非一蹴而就,看云老师说曾经凌晨写作的经验,还说起每日三千字文字写作的坚持。我想每一份让人佩服的深厚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这日日新的高度自觉的突破与超越。

由此可见,孔老夫子为何如此重视“好学”了。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完成自我成长的洞察和不断刷新内在的自我超越,此之谓修身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先进篇》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孔老夫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踩着圣人走过的脚印亦步亦趋地走,他的学问道德就到不了家,难以登堂入室。践迹,即是才者圣贤或者老师的脚步,亦步亦趋,步步踏实,一点不偏离,也就是“正道而行”、“直道而行”。

为何要“践迹”而行呢?因为行动带来认识。当我们还不“知”时,只需要照着老师说的不打折扣地执行,在“行”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自然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这就是所谓的“先行而后知”。教育之学,就是“践迹之学”。我们都在谈创新,殊不知“守住了常识规律,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没有扎扎实实的继承,没有把根深入到身后的文化的土壤里,何来创新?

甲骨文“正”

学习这篇内容,我注意到了“正”字。翻遍了家里藏书,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到《说文解字》,再到《字字有来头》都无果后,我求助于前段时间学习的台湾大学的丁亮老师所讲的每日汉字,找到“正”字的解读。曾经的学习如风过无痕,如今再来看,赞叹经典之博大精微。

正,朝着目标正着去,不饶弯路,直直地,爽快地,直到自己得到了饱满幸福人生。老师说:我要的东西就是我要的东西。看似调皮的话里有深意。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要学习《论语》了,买来一大堆《论语》的解读,张居正也好,南怀瑾老师也罢,一堆的解读,无非是想快读的借由他人之口告知我们《论语》的智慧,或者说我们并非直道于《论语》本身,想的是读《论语》的好处。以此,也算是动了歪心思吧。可是,生活里正而直道的例子很多,我们吃一个冰淇淋,定会细细品尝每一口,尤其是哈根达斯更是如此吧。看电影,我们必得是走进电影院从头到尾沉浸其中。这就是正,也是直道而行。面对事情本身的真实,恰如交友不为其名,不图其利,只是单纯志同道合,呆一块很舒服,为其人而交,这就是正。因事物本身之外,都可理解为“歪”。

老师还说,人生无论怎样过都是辛苦的,曲道行之,碌碌无为而无所得。所谓的“正”,就是直道而行,辛苦也是值得。再回头看“就有道而正焉”颇有几番深意了,有道之人即是明白之人,清明之人。亲近这样的人是照亮我们前行路上那些所谓的“歪”,正所谓“当局者迷”,人之弱点吧。若是没有机缘亲近有道之真人,不妨回到经典去与古之圣贤之人相处,时时温习经典,反观自照,未尝不是一种“就有道而正焉”的选择呢?

甲骨文“定”

这个“正”字与“定”还有些许的联系呢?正字加宝盖头,就是定。所以当一个人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时,不断回归正道,那么目标坚定,人心也会随之定下来,这样的人生不至于迷惘困惑。

短短数字,其中的智慧,道不尽。只得是慢慢琢磨,将之化进骨血里,践迹而行。

相关文章

  • 学而时习之002:格物致知,清明笃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读《论语》中,孔老夫子所言大多没有道德...

  • 格物致知,笃行致远

    你最大的危险并不是失败,而是太安逸。 ———题记 格物致知,笃行...

  • 玄远冷隽高简瑰奇‖第七期致2020(2)

    《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

  • 学习永远在路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我们人生成长的阶梯,是我们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明辨笃行的“金钥匙”。习近平...

  • 王阳明《传习录》【9】

    2016-12-01 华杉 三个版本的格物致知,我们都照做,笃行!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是敬畏老师,哪敢评判老师对错...

  • 宝丹:听彦彦老师读《论语》之乡党篇和学而篇

    001 礼仪 该认真严肃的场合认真,居家的时候也可以很惬意,灵活自在。 00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止学习知识...

  •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9】

    三个版本的格物致知,我们都照做,笃行!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是敬畏老师,哪敢评判老师对错!第三呢,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 舍弃自尊,凡事忍耐。2020-03-02

    笃行日志百日 - 002 舍弃自尊,凡事忍耐。 自尊心,不是用来肆意宣扬的武器。将自尊深藏于内心就好。舍弃自尊,凡...

  • 小诗怡情

    清明语 窗前梨花斜细雨,檐下飞燕相思鸣。 人去人来楼台空,一年清明一场情。 坟头笋出成林木,光阴难买须笃行。 莫负...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时习之002:格物致知,清明笃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de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