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考研讨会,听到了有关语文课的另一种思考,另一种声音,却让我觉得回归了语文教育的本真。
语文是超功利的一门课,是有关素养的一门课,是关于快乐幸福的一门课,不是一门用来考试的课,“考不准”和“考不到”的情况一直存在,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
语文知识是分上、下游的,下游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的知识,可以记忆的、可以量化的东西,诸如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背诵、默写等,上游知识,往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维层面的,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由知识的下游向知识的上游行走的过程,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完善的过程。
语文就是你这个人,语文就是你的精神生命。比如作文,你里面有什么,发出来就是什么。所以不用担心考试,生命长到多大,语文基本上就多大,精神人格长不大,语文也长不大。
专家讲到语文是超功利的一门课,它不是一门用来考试的课,而是有关快乐与幸福的课。语文关乎着一个人的终身修养。
想想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体悟感知语文的美,而是拿把大刀,从字词句篇、内容、情感、技巧等方面对篇篇精彩华章进行肢解,扒开了看,让学生寻找它们美的因素,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掌握技巧得高分。
殊不知这个过程我们早已将美破坏殆尽!
语文不是“复习”出来的,而是读书、思考和积累的结果
专家讲语文是内在的收获,内在的收获是讲不出,练不出的,是自己内在的觉悟。
想想古代的教育,老师是基本不讲的,都是督促学生去背,自己理解感悟,自己实在不懂的,老师才简单点拨几句,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再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是老师满堂灌,唯恐给学生自学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指点,帮扶即可。
专家还说到:
认识自己,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任何人之间都没有可比性,比较只是人类的一种执着。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就行,不要乱比较。
因为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外界的压力也许有用,但真正的教育是内在的觉悟。是学生自己把自己送入大学的,教育者只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或一起承受苦难的,实际帮不了学生多少忙。
坚持每天读书和积累比做题有用,因为读书的收获是全方位的,阅读是吃饭,刷题时吃药
要想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内心成长的喜悦,语文老师就带领学生好好读书吧,让语文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
针对语文教育大家有什么好的看法呢?你所认为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