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百年孤独》

读《百年孤独》

作者: 一筱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14:57 被阅读0次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娱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运动,一个人睡觉,这样的状态已持续一段时间了,孤独倒不寂寞,或者说这孤独成了寂寞的出口,有些享受。于是,在翻阅听书单时《百年孤独》吸引了我。

先是每晚临睡前听一段,常会在朦胧中睡着,第二天醒来再回放。听了三四集就迷糊了,这书到底写的是啥啊?又现实又虚幻的跳脱。百度百科下,作者、著书背景、内容梗概与详述大致浏览了一遍。哦,原来是魔幻现实主义,基于现实又超脱现实,仿佛是对读者的挑衅嘛,看来不必太纠结于逻辑。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吧,倒能沉下心来听了。只是还常要回放,源于:这个再次出现的治愈健忘症的神秘人是不是之前的吉普赛人,他不是死了吗?回听下。这个奥雷连诺是第几代了?回听下。奥雷连诺第二似乎更像阿尔卡帝奥,我没把他和阿尔卡帝奥第二混淆吧?回听下。忘了阿玛兰妲是指亲生的还是养女了。回听下……

就是这样,一边震撼于“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构思”,一边好似跟自己较劲一般地继续、回听、继续,希望自己能听完并听懂这个奇幻的故事。

直至有天我听到这句话:“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我猛然意识到这是奥雷连诺上校试图摆脱孤独的抗争,更是马孔多居民极其缺乏安全感的集体抗争。就如我们平常人,为了完成一个夙愿,会甘愿付出很多努力。这是一种倔强的自信。

于是我决定,从头重听,不当是听故事,很专注听清每句话。每晚坚持,再也没有在朦胧中睡着过。闭着眼,静谧中朗读者精彩的演绎很容易就带着你的心跌宕起伏。听完后再细细体味下刚才的或怪诞、或沉重、或奇妙、或豁然……思绪也常会延伸。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是啊,遭遇的是困顿、难堪,铭记的才是美好。但愿回忆能过滤,只留美好,更愿以后的每一天都能成为最后一天的美好铭记。

“一个人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把晚年二字去掉,何尝不是每个独立个体的真实写照。

“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生或死可轻可重,只有亲历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你才会考虑生或死孰轻孰重。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使其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害怕什么呢?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也要追求完整的自我。孤独的人比别人更早摆脱了他人的期待,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    ……

听完一遍,我坚信还遗漏了许多精彩,于是开始看书。假如把听书比作心动,那么看书就是情动。大段的描写方便反复阅读,直至呈现画面,甚至有电影的即视感。

即便你无法概述出整本书的内容,但那一幅幅画面总会浮现:马孔多市集上的热闹、奇妙;新婚夫妇怕生出怪胎的搞笑抗争;父亲带着儿子认识冰块;阿玛兰妲终日缝制殓衣,孤独等待死神;美丽的姑娘抓住一条床单飞上了天;孪生兄弟的恶作剧;上校制作金鱼,化掉,再作再化,连内心也上了门闩;马孔多在旋风中消失……

最令人情动的是那位意大利来的琴师。听书时觉得是次次要人物,一听而过,看书时就是那段故事的主角。因为情动,不忍评论。

看完书,再次看了一遍百科,再读两篇评论,算是见了树木,再见森林,也算是明白《百年孤独》到底哪里孤独了。

看书时还有个小收获,有一段觉得翻译得太有诗意,译者有才情。摘录如下:

        如果    清风有情

        那么    明月可鉴

        抹不去的

        是幽幽飘洒的孤独

        解不开的

        是袅袅缠绕的前缘

        斩不断的

        是缠缠交织的思念

        转不出的

        是泻泻而逝的流年

最后以一段书中语录作结:“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地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百年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ll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