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小慢可主题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高僧的境界》
原文:
高僧的境界
一个男人在街上正常地行走,突然平地摔了一跤,崴了脚。回到家中,老婆问男人:“是不是看手机没有看路,摔了吧?”他老实回答:“没有看手机。”老婆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医院里,医生问男人:“是不是让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诚恳回答:“没有。”医生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单位里,男人要求请几天假,领导问:“脚为什么会摔伤?”男人撒谎道:“我走路看手机,脚不小心撞到石头。”领导满意点点头,给了男人三天带薪假。
后来,男人遇见一个高僧,说起这件事,高僧很肯定地告诉他:“你的脚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你记错了。”
男人不懂,高僧为什么会这样说?
正文:
彩灯华下人来去,何故我道独一身。
人生在世,最避不开的,便是这许多的“为什么”。
有的有答案,有的也许穷尽一生也不会有答案。
镜头一:
隔壁一对夫妻下午刚刚离婚,孩子当天便跟着男方离去,晚上十点,女人忽然敲响我家房门,说面对着空荡荡的房子忽然感觉十分陌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母亲说话直接了当,问她是为什么要和男人离婚,女人痛哭流涕控诉许久,最后反问出来:为什么他就不能像别的男人那样迁就自己的老婆?
孤独从来都不是主动的选择
镜头二:
爱情保卫战的舞台上,女嘉宾向主持人投诉说男嘉宾无缘无故要与她分手,然男嘉宾在痛陈女嘉宾诸多往事后,直言其家人都表示无法接受女嘉宾,而女嘉宾仍然委屈万分地道:我只是喜欢实话实说而已,为什么就不能接受我?
为何总是相顾无言
镜头三:
与许久未见的,一个已近不惑的原单位同事偶遇,两人吃着烧烤,倾吐真言,酒至三旬,聊及近况,他叹着气开始倒起了苦水。原来,他最近在单位遭遇边缘化,存在感急速下降。这令我多少感觉有些惊讶,因为他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管理等方面表现都极为出众,工作能力之强可谓有目共睹,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做人太过耿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不应该成为他沦落至今的理由才对。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开口细问之时,只见他忽然脸色一变,激愤地骂起了上司和同事,骂到最后,情绪忽又跌落下来,好似自言自语地道:为什么?凭什么?
男人真难
镜头四:
1944年,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中国远征军亦决定对侵占滇西的日寇发起反击,而关系着补给命脉的松山,则是远征军必须拿下的第一战略要地。可是日军显然也很清楚松山的重要性,他们在此大修工事,意图凭借怒江沿岸的天险优势一举歼灭远征军,甚至放言,中国军队不死十万人,休想拿下松山。战斗打响之际,美国随军记者罗斯看到中国军队中竟然出现一个小男孩,一问方知,小男孩名叫张全胜,当年不过九岁,不过当他更进一步了解之后方才知晓,原来队伍中如张全胜这样的娃娃兵竟有千人之多,这令他极感困惑: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为什么要让他们上战场?
中国军队中的娃娃兵
因为迷惑。
所以才有为什么。
但细细品味一番之后,你会觉出,似乎镜头一,二,三中的主角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明晰“为什么”。
换言之,“为什么”对他们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
如镜头一中的女邻居,工作轻松,衣食无忧,平日里最喜欢的便是翻看网络小说,看多了女频文,渐渐地就养成了一种思维,“人家的老公都不要老婆做家务”,“人家的老公都会给老婆按摩”,“人家老婆都不用说想要什么老公就能买来”,“人家老公…”……所以直到最后离了婚,她还在念叨着“人家的老公如何如何”。
镜头二中的女嘉宾,我姑且用心直口快来形容她罢。事情源于一次男嘉宾带她参加家庭聚会时,她先是在餐桌上指指点点哪些菜做的很难吃,趁着大家懵逼之时,又忽然揭露男嘉宾姐夫包养小三之事,将尴尬的气氛一步到位地推至极巅,结局嘛,就是男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在节目中,男孩透露,其姐姐姐夫的婚姻其实早已名存实亡,二人只是为了孩子所以并未办理手续,而女嘉宾这一揭底,直接引爆了双方积压已久的怨愤,离婚自是在所难免,只是最终闹到双方遍体鳞伤,何苦来哉。
镜头三中的同事,拥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可在共事期间,他的低情商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有一回开大会,领导让其发言,其回应道:我就不说了,反正说多了也是废话。搞得那位此前已演讲了个把小时的领导脸色直接转白,而他,估计就得转黑了。再有一回,单位组织外出旅游,会餐完毕后,大领导让其去买单,其反问道:发票开多少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原以为在我离开的这些年间他能痛定思痛,就此打开腾飞之门,谁知今日相见,竟是如此局面。
不被生活砍几刀,怎言经历过风霜。
三段人生并无重合,而结局却只余一片嗟叹与遗憾。
有趣的是,旁人一看就明了的道理,他们却要反反复复地追问“为什么”。
我倒是认为,不是他们不明白,只是不愿放下心中的执念而已。
镜头一中的女主将“老公”标准化,即使离婚,她也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问题,那句为什么,无非只是充满了不甘的抱怨罢了。
镜头二中的女嘉宾,坚守自己“实话实说”的做人原则,即便面临分手,也不愿承认自己有什么错误,那句为什么,只不过是对男嘉宾严辞控诉的反击而已。
镜头三中的同事,恃才而骄,秉持着“能力就是一切”的工作理念,因此一直以来,浑然不顾变通,只管闷头前行,直到孤身走出圈外,还心怀不忿地指责他人,那句为什么,可能也就是最后的呐喊了。
说白了,还是放不下。
放下看似容易,却真不容易。
此时再说回原文中的那名男子,明明说的都是真话,却屡次招致质疑,倒是谎言却被领导欣然接受,不解之下,故而心生执念,难以释怀。
其实说来也不奇怪,只是他的实诚有些不合时宜罢了,因为他所触及的,是大众认知,对于他人而言,在这种公认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他是因何而摔倒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坦诚意外的原因倒反是造成了愚弄他人的嫌疑。
没人会愿意被如此对待。
他的这种执念,看似比镜头一,二,三中的主角更为正确,所以这也给予他更多的迷惑,但来到现实社会中,却都会给人一种固执的印象,于己不利,于人不利,何以为之?
这便是高僧话语中的真意,不是要否认事实,而是要放下执念。
当事实对他人而言无关紧要,你又何必坚持公布于众,此时放一放,未尝不是一种上佳之选。
当然,男子完全可以借用其他手段向人们证明自己,但平心而论,值得么?有必要么?
同理,若是镜头一,二,三中的主角都知道放一放,生活也许就会给他们打开另一条通道。
如此说来,执念是否便都该放下?
窃以为,若是没了执念,这人类世界便是千篇一律,又哪有色彩可言?
柏拉图坚持甩手一年,最终成为与其师苏格拉底齐名的大哲学家。
爱迪生十年埋头实验,终于发明蓄电池,造福了人类。
华罗庚卧床三月,依然坚持书不离手,最终成为我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袁隆平老爷子,坚持下田数十年,为我国解决了吃不饱的难题。
……
这都是执念。
或许,他们的执念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
信念。
一人有信念,可醉心钻研。一群人有信念,可报团攻坚。一个民族有信念,可改天换地。
镜头四中,罗斯不明白的,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信念。
一个万千大众,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所秉持的信念。
有此信念,华夏便可永立不倒。
执念与信念,一字之差,一念之间。
最后给点彩蛋。
镜头一中的女主找了一个心理辅导师,现在正与前夫开始第二次恋爱,二人郎情妾意,孩子都显得多余,已经送去了奶奶家。
镜头二中的女嘉宾在涂磊的规劝下,心有所感,当场表示会积极争取与男嘉宾复合的机会。
镜头三中的同事在我一番劝导后,开始用另一种姿态重返职场,现在好像已经调去了总公司。
至于镜头四的后续,大家都看到了。
都挺好的,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