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
事实上,儿童世界对价值的认识,不是通过我们的道德说教来完成的。你跟他讲要爱别人,要帮助别人,要有同情心,这些东西我认为只靠概念的灌输永远不可能真正打动孩子,只靠说教永远不可能真正扎根在孩子的心灵里。真正进入孩子心灵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具体的形象,只有这些形象所传达的信息。
我思:
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去年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得知主人去打麻将了,只有他家的孩子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一回家就对在玩手机的孩子吼着,“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成绩那么差,你看看隔壁那个哥哥,还不快去做作业”。这句话的威力有多大:
1、强人所难,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到孩子头上,逼着他去面对冷巴巴的作业,孩子会这么想呢?自然是对家长和作业都有敌意,但是,他们不敢说。
2、评判、比较,做一个假设,孩子当时玩得正舒服,听到这句话会想到什么?“隔壁的哥哥好,你去认他做儿子啊。”
3、回避责任,可能是打麻将输了钱,把怨气全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因为“他不得不让孩子好好学习”而不是“选择让孩子自愿学习”
4、分类,玩了一下手机就评价孩子是差等生,直接加了一个“差”的标签,多可怕,可能这个字会伴随他一生。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中的4项暴力沟通,而家长一句全中,言简意赅,而中国,这样教育孩子的家长不胜枚举,而且他们会说“我这是为了他好”,一下子拉到了伟大的道德层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