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CJL现在公司的工作制度是每周去办公室工作两天,其余时间居家办公,这是一项永久性的制度。但是最近公司重新装修,有一段时间不需要去办公室了。被逼了三年的CJL终于可以适当放松一下了,虽然也只是换个地方办公而已。她把办公场所换到了巴厘岛的某个五星级酒店。离酒店步行不到两分钟有个海鲜餐厅,她特别喜欢,打算就在这里解决工作日的午餐和晚餐…
然而,第二天去,却发现餐厅没营业…
背景不割。我要说的事情就发生在今天中午…
午饭时间,我发消息问她:午饭吃了吗?喜欢的那家海鲜餐厅有没有开门?
她到一点才回复我,开会延迟了,才出门,正往餐厅去,不知道开不开门?
我一直以为拖堂、拖班是中国特色文化,原来不是。
“该不会是东主有喜吧?”这句话发出去的同时,我收到CJL的回复:开了!
紧接着,她又问:东主有喜是什么意思?
我愕然。“你连这个梗都不明白了?以前饭店不营业,往往会在门上贴个东主有喜的告示,是家有喜事的意思”
“我还以为是老板怀孕的意思呢。”她说
我突然很强烈地意识到:这个曾经以中文为母女的女孩,已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其实,好几年之前我就发现:她跟我聊天时常常夹杂一些英文单词,看我皱眉,她说已经找不到恰当的中文来表达她想要表达的意思了。她用很长的一段中文来解释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我用两个字的词就精准概括了。
后来,我们就渐渐习惯了这种中英夹杂的聊天方式。我会结合语境揣摩词义。
有天和同事们闲聊,其中一人说她最讨厌说话时不时蹦出一两个英文单词的人,太爱现了。
我忍不住反驳。说你太以偏概全了,有些人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中文来代替那个单词了。以留学生为主,留学时间越长,留学的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严重。
不仅仅是CJL一个人才有的现象。是众生相。
CJL上个单位的母公司是中国的,她甚至已经不习惯在工作时用中文交流了。
CJL说过两年她打算去读一个中国文学的硕士,她怕把老祖宗的一点东西忘光了。
为了锻炼中文的表达能力,她最近在尝试写小说。
看得出来,她的用语习惯更倾向于西方文化了。
她的这种变化,不能说文化差异,毕竟我们在用的都是中国文化。
所以,我换了一个说法:这是文化…距离…
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网友评论